端午假期最后一天,老王盯着服务区电子屏上“预计等待3小时”的红色提示,空调冷风呼呼吹着,却压不住他心头的燥热——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在高速上因充电被困。后座的孩子饿得直哭,老婆刷着手机抱怨:“当初谁说买电车省钱的?省下的油钱全搭进时间成本了!”
老王不是个例。今年端午,高速充电桩平均排队47分钟,热门路线动辄两小时起。某车主在朋友圈哀叹:“3小时开100公里,充电又耗2小时,这哪是出行?分明是渡劫!” 而更扎心的是,当油车一脚油门扬长而去时,电车车主只能对着电量暴跌的屏幕干瞪眼——堵车时,电车续航直接“骨折”。标称600公里的车,堵8小时掉电近80%,实际跑不到150公里,空调一开,电量像被抽水机吸干。
续航虚标,堵车现原形
CLTC标准下的“实验室续航”看似光鲜,一到高速堵车立刻露馅。低温、空调、频繁启停让能耗飙升60%以上。有车主实测:标称700公里续航的车,堵车8小时后实际仅跑112公里,缩水超80%!厂商却甩锅“天气原因”,消费者只能吃哑巴亏。
充电桩:数量少、坏桩多、分布歪
全国服务区平均仅6.8个充电桩,却要服务成千上万辆车。更坑的是,17.3%的桩是“摆设”,真正可用的快充仅六成。东西部差距更大:东部覆盖率达98%,西部不足80%。有车主连跑三个服务区找不到可用桩,最后电量耗尽叫拖车——一次救援费1250元,半年省的电钱全赔光。
时间成本碾压经济性
平时吹嘘“每公里省35%”,堵车时优势荡然无存。电车充电1小时+排队2小时,油车加油只需5分钟;电车救援费比油车贵32%,省下的油钱还不够填坑。精算师直摇头:假期开电车跑长途,纯属花钱买罪受。
油车党嘲讽“电动爹”时,却选择性忽略:油车堵车同样油耗翻倍、积碳伤发动机,尾气污染更甩电车几条街。真正该骂的,是车企夸大宣传续航却不说清适用场景,是基建跟不上销量野蛮增长的速度。
别信“实验室续航”:买车前搜真实车主的堵车续航帖,尤其关注冬季/高温数据;
规划路线手要狠:电量低于30%就找桩,预留50公里冗余应对突发;
长途刚需选混动:如理想增程式,堵车用油发电,续航焦虑减半。
新能源是大势所趋,但当下若鼓吹“电车碾压油车”,纯属脱离现实。政策已在发力——2026年高速服务区将100%覆盖充电桩,快充占比超80%。在这之前,若不想假期沦为“充电难民”,认清需求再掏腰包,比跟风“电动吹”更实际。毕竟,车是服务人的,不是人供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