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赏画评
刘建汉、郑明威(老师)、刘友元,苏昌鹏、谭玉林与我
《好朋友》
张卫民/文图
第一章:玩伴
第一节:从北京到武汉----余荥,
余荥是我童年的好朋友,她和她的家人跟我家一起,坐在同一辆绿皮客车和闷罐货车混编的专列火车从北京搬家到武汉的。
我们两家在北京住的不远,她家住在靠永定河的平房里,我家在她家北面的平房,相隔不远。当时我们都是到永定河挑水吃,供应站也在南面的永定河边上,所以上学、购物和每天都要挑水都从她家门前经过。
三、四岁的时候她去上了铁四局机关幼儿园,可能是她父母都在办公楼上班 接送方便。我爸爸长期在丰沙铁路的工地上工作 妈妈要到西南边的三家店火车站上班不方便接送吧,就把我和妹妹锁在了家里。到了武汉,我们在在了一栋楼,还是同一个单元。我家是二楼东面,她家在三楼对面。成了她每天上学都从我家门口走过来了。我们一起去上大院里面幼儿园,因为她美丽又大方,幼儿园的老师都喜欢她。
上小学了,我们在一个班,她是班主席,我是小组长。
一年级下学期我家搬家了,原因是第一次组建的武汉铁路局撤销了,父亲调到汉丹铁路指挥部,离开了铁路局机关,就得退出原来享受的科长级别的楼房。我家搬到了硚口区的利济路铁路宿舍,我又转学到了井冈山小学。转学后我也当上了班主席,又认识了许多小朋友,慢慢地就把她忘记了。
1971年秋天,我刚刚被硚口区公安局的李主任从父亲所在的铁四局机械厂当了三个月的电工叫了回来,按照李主任的承诺就等着年底去当兵了。那天,我正在组织民兵连二排的军训,突然门卫老奶奶叫我的名字,跟我们的连长王润老师喊道:“有一个北京伢找你们姓张的北京伢。”我到门口一看,完全不认得的一个姑娘伢,但是用标准的普通话问我是不是叫张卫民。啊呀!原来是余萦,还是那一双大大的眼睛,还是留着挺长的辫子,可是完全是大姑娘了。你怎么找到这里来了?原来是部队探亲回武汉的二哥去过了洪山路局大院的她的家里。
我把她带到我住的学校一楼的广播室,给她倒水喝。她看到满屋子的广播器材很新鲜,问这问那。我却一直注意着操场是我们同学的队列训练。好像她只是问了我一下准备下乡吗,我蛮有把握的告诉她我马上要去当兵了。没有留她吃饭,也没有问她家里的情况,更没有带她回家。她看到我迟钝的反应,就告辞回去了。
后来才想到她是找我约着一起下农村,应该是一直还记得我,希望一起去迎接农村的艰苦生活。可是懵懵懂懂的我,在婚恋方面完全没有开窍,就这样给回拒了。
翘首期盼的征兵终于开始了,在李主任的关照下,轻度鼻炎和近视的我被军医高抬了贵手,接兵部队的首长都见了面,跟头一年我们一起的广播员严汉桥一样获得了到部队去师部做无线电通信兵。我高高兴兴的等着发军装呢,突然接兵部队的人消失了,我三天两头往李主任那里跑,但是都没有消息。只是说部队一级战备了,可能是要打仗了。
还没有准备好呢,就有了具体的政策。邓小平恢复了工作,我们这一届初中毕业生一改全部下农村的政策,改为一半下农村,一半可以上高中了。没有考试,也不要推荐,完全看年龄。
54年的都下乡,55年的都留在了中学上高中。
二哥和余萦的哥哥余炳钊是朋友,保持着联系。听说是她家因为成分不好,文革受到了冲击。余萦来井冈山中学找我应该也是从她哥哥那里知道了我的信息。后来听二哥说,余荥是54年下半年的,她还真的是下农村了,下乡到了哪里我不知道。到我高中毕业要下乡的时候,听说她已经招工在江岸火车站上班了。
我下乡去了襄阳县,招工后也在襄樊市。高考上大学回到武汉 想过去江岸火车站看看她,可惜的是一直没有成行。
忙忙碌碌一辈子过去了,去年利用到中铁十一局集团公司审核的机会,我一大早去了洪山路局机关。看到我上过半年上学的学校,已经交地方教育局了。改名为中南路小学 ,并且把原来对着路局机关宿舍的校门改成了后门,对着八一路开了个新校门。在大院里面,我找了一个与我年龄相当的老太太,一问吧她还真是59年从北京搬家过来的。据他介绍北京过来的人去铁四局的不多,他们不在工程系统的都留下来了。但是具体到人名她是一个都不记得了。
哎!余荥,你在哪里?谁陪你下放农村、谁又和你工作在一起?谁给你把头发盘起,谁给你准备了嫁衣?你应该在武汉铁路分局的江岸车务段退休了吧,一定是生活在武汉三镇里。
武昌区中南路小学
作者在井冈山小学的校门口, 2020年秋
井冈山中学改职高后不久就又改为崇仁路中学了,并且京汉铁路改线后建成了京汉大道和武汉地铁一号线,学校大门改向京汉大道后原来的东门就破败了。
初中同学聚会后的原井冈山中学参观留影,2011.秋
第二节:从硚口区井冈山小学到武汉市井冈山中学
张卫民、蒋安生、刘友元、郑明威、***、肖云忠,1969.12.12 唐永汉、我和彭新国,71.2
唐永汉、我和彭新国,71.2
第二章:同学
第五排:张战胜、俞建国、张忠庆、李广生、段海发、徐胜华、文广华、苏昌鹏、唐永汉,
第四排:姜玉华、夏冬梅、王振华、李志斌、魏景州、祁爱国、肖新民、彭新国、严学元、蒋小明、向志斌、刘建汉、张京汉、李汉鹅、刘香凤,
第三排:陈堃、苏汉臣、胡爱国、杜献新、李天保、郑明威(老师)、王明宣(老师)、王兰庭、熊新民、陈建平、张卫民、吴汉均,
第二排:黄连芬、叶凤香、刘金枝、刘建一、陈汉汉、邵俊、包应萍、段汉桥、王汉芳、储玉清、陈兰英,
第一排:徐玉珍、黄汉琴、詹必珍、成福珍、黄文元、许国珍、曾淑玲、魏红、邓楠、易志荣、王春荣;于71.10.17,武汉农讲所
吴桂林、郑明威(老师)、严学元,前排:蒋小明、张卫民
徐胜华、陈堃、邵俊、俞建国、张京汉、向志斌、李广生、谭玉林、苏汉臣、祁爱国 苏昌鹏 魏景州 2012年武汉聚会
(连载之一)
作者简介——
张卫民,1955年6月出生,为恢复高考后的武汉理工大学汽车拖拉机首届本科毕业生;1999年,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硕士研究生班毕业。担任过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设备科长、改扩建办主任、安全质量管理处质量管理科长、企业管理部体系管理处长等职务,主持过多项设计、修复、认证等项目的实施及技术管理工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主编教程和发表技术、管理类论文20余篇。2004年,获安徽省质量管理专家证书;2005年,获中国质协的全国优秀培训教师称号;2006年,获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国家注册高级审核员资格;2009年,获国家注册审核员培训教师与审核员继续教育教师资格;2013年至2014年,获国家质监总局首席质量官培训教师设备监理工程师培训教师和安徽省省政府质量奖评审员资格。
作者张卫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