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从日本回来的汽车行业朋友聊天,他提到东京街头26岁的上班族佐藤,工作三年没考驾照,通勤全靠地铁,对车企推出的新能源车、自动驾驶等新技术完全无感。而中国年轻人正相反,很多90后都有交通类消费贷,贷款买车成了标配。
这种反差要从30年前日本汽车市场的雪崩说起。
1991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时,汽车销量从巅峰的777万辆暴跌至不足500万辆,丰田展厅里300万日元的新车,两年后腰斩到150万都无人问津。当时整个汽车产业链突然休克,连带500多万从业者陷入危机。
当时日本车企面临两难:既要保住终身雇佣制下的老员工,又要想办法消化突然过剩的产能。最终他们选择把压力转嫁给新人。
1995年,日产率先推出"就业冰河期"政策,应届生招聘规模直接砍掉70%。本田更狠,流水线上40岁老员工时薪,居然比20岁新人高2.5倍。
为保住饭碗,年轻人开始彻底改变消费习惯。日本汽车工业会调查显示,18-34岁群体驾照持有率从1992年的72%暴跌至2023年的51%,创下发达国家最低纪录。
东京都内20多岁青年中,63%认为"买车是人生最失败的投资",这个比例是父辈的3倍。
这种变化催生了独特的"反汽车文化":
1. 共享汽车会员中35岁以下占比达78%
2. 二手车均价跌破30万日元(约1.4万人民币)
3. 驾校学员数量连续18年下降
4. 汽车改装市场规模萎缩至1990年的1/5。
于是在日本,汽车从代步工具变成负资产,整个社会出行方式都在重构。日本年轻人发明了"四不主义":不考照、不买车、不贷款、不追新。
他们算得很清楚:买台车年均花费100万日元,够坐3000次出租车。这种精打细算,让日本人均汽车保有量跌回1985年水平。
但代价是整个汽车产业的萎缩。丰田不得不把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本土零部件企业倒闭了37%。更可怕的是,年轻人连考驾照的兴趣都没有了,驾校教练转行送外卖的比比皆是。这种"去汽车化"趋势正在重塑城市,大阪已拆除8个停车场改建青年公寓。
当一代人主动退出汽车文明,或许正如三菱汽车前CEO益子修所说:"我们卖的不是钢铁,而是梦想。当年轻人不再做梦时,发动机转得再快也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