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有朋友私信问我,混动车的架构到底是啥意思,感觉那些 P1、P2、P3、P4 的说法太复杂,听得一头雾水。今天咱就来唠唠这个,把混动车架构讲明白,让大家以后看车选车心里有底。
其实,混动车架构,简单来说,就是发动机和电机这俩动力源,在车里是怎么组合、怎么分工合作的。就好比一个团队,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职责,架构就是安排这些的规则。不同的架构,决定了混动车的性能、油耗、驾驶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先讲讲 P0 架构吧。这 P0,指的是电机装在发动机前端,靠皮带和发动机曲轴连着。就像给发动机找了个小助手,这个小助手能在等红绿灯发动机停机时,带动空调的机械压缩机运转,还能实现发动机启停、制动能量回收发电,以及辅助动力输出。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熟悉?没错,常见的 48V 轻混、BSG 轻混车型,用的就是 P0 架构。它结构简单,也能省点油,不过传递效率不高,电机没办法直接驱动车轮,只能在旁边打打下手。
再看看 P1 架构,它是把电机整合到发动机外壳里,发动机曲轴都兼职当了 P1 电机的转子。这样做的好处是传递效率高,省油效果好,车子性能也能提升一些。可缺点也不少,成本变高了不说,和 P0 架构一样,电机转发动机曲轴就得跟着转,电机没办法单独驱动车轮,也就没有纯电行驶模式。而且在动能回收和滑行的时候,因为得带动曲轴空转,白白浪费动能,内燃机还跟着瞎凑热闹,徒增噪音和振动。本田以前出过一款混动版 Insight,用的就是 P1 架构,后来自己都嫌弃,放弃了,转头用 P1+P3 的 i-MMD 系统了。
接下来是 P2 架构,电机放在发动机和变速箱中间,通过 1 - 2 个离合器和它们连接。这套电机既可以和发动机一起协同工作,也能在离合器控制下单独驱动车辆,实现纯电行驶。这么说吧,P2 电机兼容性特别强,以前的油车稍微改一改,就能变成能上绿牌的混动车。所以当年好多合资车都选这个架构,像大众帕萨特 PHEV、宝马 530Le 等等。但是呢,它有个大毛病,就是 “有电一条龙、没电毛毛虫”。一旦车的电量不足,整体动力性能就直线下降,油耗增加,发动机噪音也变大。这也能理解,毕竟和油车比,它还拖着一套电驱系统呢。
P3 架构的电机被挪到了变速箱输出端,通过齿轮或链条传动和变速箱输出轴耦合。现在大多数混动车型,很少单独用 P3 架构,为啥呢?因为单独的 P3 电机和发动机中间还隔着个变速箱,没办法直接启动发动机,单靠 P3 电机也没法实现驻车充电。所以很多车企都采用 P1+P3 架构来打造混动系统,像本田的 i-MMD、比亚迪的 DM-i 系统,都是这样。这样既能保证低油耗,又能让车有一定纯电行驶能力,当然,纯电能跑多远,就得看车配的电池大小了。
最后是 P4 架构,它的电机一般集成在后桥差速器里,和发动机驱动轴分开工作,能独立驱动,实现四驱。和其他架构比起来,P4 架构动力更强,还能独立分配前后轮扭矩,保证车辆操控性和稳定性。保时捷 918 Spyder、讴歌 NSX、宝马 i8 这些高性能车,用的就是 P4 架构。不过它也有缺点,同样是 “有电一条龙、没电毛毛虫”,电池电量耗尽后,车辆只能靠发动机驱动,要是发动机性能不够强,那增加的后电机和传动系统,就成了甩不掉的负担。所以很多用 P4 架构的车型,会再增加一套 P0 或者 P1 架构,组成 P0+P4 或者 P1+P4 架构。沃尔沃 T8 车型用的就是 P1+P4 架构,这样既不用担心亏电问题,动力还强,沃尔沃 S60 T8 官方百公里加速只要 4.6 秒。比亚迪唐 DM 四驱版用的是 P0+P4 架构,在 HEV 模式或者智能保电模式下,能给电池充电,还实现了官方百公里加速 5.3 秒的成绩。
除了这些常见的,还有一些特殊的混动架构,比如丰田的 PS 混动,取消了传统离合器,用行星齿轮搭配双电机,完成动力分配和转换,实现类似 E - CVT 的功能,代表车型就是丰田普锐斯,准确来说,普锐斯用的是以 PS 功率分流架构为核心技术的第四代 THS 混动系统。
怎么样,关于混动车架构,是不是没那么迷糊了?不同架构各有优缺点,买车的时候,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用车习惯来选。要是经常在市区跑,对油耗和纯电续航有要求,那 P1+P3 这种架构可能更适合;要是喜欢高性能、追求驾驶乐趣,P4 架构的车或许能满足你。
好啦,今天关于混动车架构的事儿就讲到这儿。要是你还有啥问题,或者想了解其他汽车知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记得点赞关注,这样就能第一时间收到我的更新啦,祝大家都能选到心仪的车,出行顺顺利利,一路发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