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这新能源圈子,怎么看怎么像一场硬核“吃鸡”:都上了岛,但资源分配不均,有人刚下飞机就捡到了三级头和满配M4,有人却开始在安全区边缘喝着能量饮料硬苟。
说实话,如果你让我猜“蔚小理”里谁今年最难过,我可能不会马上说理想,但现在这个局势——还真得说,理想,危险了。
蔚来:亏得明明白白,但路子没走错
我们先说蔚来。亏钱?对,蔚来是亏,但不是那种“越亏越不明白”的亏法。
前段时间,我朋友想入手ES8,结果一看财报就慌了,跟我说:“这蔚来还能活下去不?”我只能一边安慰一边给他算账:蔚来烧的钱,烧得明白——换电站、NIO House、多品牌战略,说白了就是“重资产上阵”。
你别看人家一口气整了蔚来、阿尔卑斯、萤火虫三个品牌,好多人说他摊子铺太大,其实这是在“下重注”搏未来。关键是,蔚来已经看到了降本路径:三大品牌正在整合,内部已经开始做资源重组和平台打通,预计年内能节省50亿开支。
而且你想想,现在高端新能源车市场还有谁能做出像蔚来那样“有调性”的产品?ES6、ET7的设计,你可以不买,但你一定会多看两眼。像极了当年雷克萨斯混进BBA的年代,虽然卖得没那么猛,但你就是觉得它特别。
我去年在成都车展试过一次换电,4分钟不到,电池就满格了,比我家附近的超充站排队等桩快太多了。体验这一套下来,我能理解为啥还有一批死忠粉死守蔚来——人家是认真的在“做体系”,不是跟你玩数字游戏。
小鹏:从被唱衰到智驾卷王,全靠技术翻身
再看小鹏,真的是从谷底反弹的典型。
还记得前两年P7刚出来的时候,小鹏给人感觉就像个技术宅:会炫技,但体验不实用。我当时试驾的P7,智能驾驶说能用,但感觉就像拿着一把没人教你怎么用的高级武器,心里有点慌。
但今年这波小鹏Mona 03上线,我真得服。新一代智驾系统“天玑5.7.5”,城区、高速、泊车三大场景全域无接管,试驾那天我让系统自动在二环路并线,居然比我自己开的还顺。销售跟我说,用户试驾转化率超过35%,我一点都不惊讶。
别的品牌也装了激光雷达,但“有硬件”和“能用好”之间差得不是一星半点。小鹏就厉害在这,智驾系统你一上手就知道“不一样”了,就像高考前有些人一边玩手机一边偷偷刷题,考完你才发现他早就卷到脚后跟去了。
而且别忘了,小鹏今年还有几款车型等着上市,从十几万到三十多万全价位覆盖,再加上央视力捧的图灵芯片(2200TOPS算力不是闹着玩的),这波反转戏码,小鹏演得比甄嬛还精彩。
理想:增程红利吃完了,纯电转型走得磕磕绊绊
说到底,最让人担心的还是理想。
你要知道,理想靠什么起家?一台L系列,配上“冰箱彩电大沙发”,加上不用充电焦虑的增程技术,直接打穿了“奶爸市场”。
我有个同事,家里仨娃,去年提了L8,一句话总结他购车理由:“坐得爽、开得省、充电不焦虑。”但是,今年形势变了。
理想的卖点,被别人全都学了个遍。零跑、深蓝在中低端市场大搞场景体验,同价位问界横空出世,不仅有“大沙发”,还有更智能的华为智驾。说句不客气的,理想该有的问界有了,理想没的,问界还领先。
再说新产品i6、i8,外形设计那叫一个……保守。咋说呢,有点像“为了产品力牺牲颜值”的那一派。但问题来了,小米SU7已经告诉我们一个残酷真相:设计,是新能源车的“情绪价值大杀器”。
你家门口停着两台车,一台是冷艳有型的SU7,一台是中庸稳重的i8,路人都会多看哪一台?答案显而易见。
更别提理想的纯电产品了,到现在都还处在“说得多、落地慢”的状态。用户认知没转过来,技术积淀也还在摸索期,结果就出现了“增程不香了,纯电没影子”的尴尬局面。
总结:谁是2025真正的幸存者?
•蔚来像是拼图玩家,逻辑清晰、资源到位,只要能稳住资金链,翻盘有戏;
•小鹏更像技术型选手,一旦智驾技术全面下放,可能带动品牌全面起飞;
•理想这波就有点像“被抄了作业还不知道换答案”的学生,短期内看似现金流稳,其实最危险。
我的判断是,如果理想不能在下半年推出真正让用户“眼前一亮”的纯电产品,那它的“温水煮青蛙时刻”就快到了。
新能源车这个赛道,不再是靠一个创新就能吃好几年红利的年代了,现在拼的是“全链路能力”:设计、智驾、体验、交付、生态——缺一不可。
如果你也在观望这三家,建议别光看谁广告打得响,试试车、看看体验,别被“过去的成功”所绑架,毕竟未来,是靠下一步赢的,不是靠上一轮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