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欧美企业依靠高额专利收入安然入睡,一台设备的售价能达到几百万美元,利润率甚至比印钞机还高。可如今,当中国制造逐步崛起,价格竞争力成为压倒一切的武器。过去那些价格昂贵、性能优越的设备,现在在中国的制造下,价格腰斩,甚至削减得让德国的机械巨头都不得不急忙修改报价单。更让人感到心头一紧的是,美国人偷偷测试后发现:中国产的高端轴承不仅使用寿命比德国的多出了2000小时,而且价格便宜了40%。日本的精密仪器厂商刚刚推出的新产品,深圳的公司就紧跟着推出了同类产品,价格直接砍掉一个零。这一系列变化,让德媒不禁发出感慨:“如果中国人只做玩具就好了。”
这一切背后,正是中国制造依靠五大强力“王牌”逐步击溃世界的霸主地位。首先,全产业链通吃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王牌。从义乌的便宜军用垫圈,到世界领先的盾构机、高铁和空间站,几乎涵盖了联合国产业分类的所有工业门类。上海船厂的龙门吊,占地广阔,足有足球场那么大,而全球80%的新船都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第二张王牌则是集群作战。从珠三角的手机产业、长三角的芯片产业,到成渝的汽车产业,多个产业集群遍布中国,这些区域拥有成千上万的企业集中在一起。西门子当年将动车技术出售给中国,心想着能留下绝招,却没想到中国迅速反击,造出了复兴号,甚至连印尼的高铁项目也选择了中国。
第三张王牌,基建狂魔附体,同样也令西方国家感到惊讶。当美国为突破10万个5G基站而苦苦挣扎时,中国已经建成了400万个。全国的光纤网络覆盖了99%的乡镇,而浙江的工人能够在几分钟内完成一条裤腿的缝制,而同样的活儿,在美国可能要花上好几天。第四张王牌,研发炮弹,则是中国制造背后的致命武器。每年高达3.6万亿人民币的研发投入,促进了宁德时代成为全球电池市场的领军者,华为则拥有超过1.2万项5G专利。曾经需要花费3.5亿进口的盾构机,七年后,中国反而将其卖给了德国。
最后一张王牌是数字革命。如今,中国已有52%的工厂使用智能机床,73%的设计工作通过云协作完成。东莞的服装厂能够在接到纽约订单后,AI系统迅速生成200款设计,并在下午启动智能裁剪机进行生产。这种高速生产的能力,欧美的工厂甚至连想都不敢想。
西方国家当然也做出了反应。美国试图封锁中国的芯片技术,但中芯国际通过努力,7纳米的良率已追赶上台积电。欧盟则实施了碳关税,然而中国的光伏产业反而拿下了全球75%的市场份额。G7国家高喊着“去中国化”,但即便如此,ASML的光刻机仍然有35%的收入来自中国,而德国的巴斯夫也在湛江投资了100亿欧元建立工厂。甚至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港口对中国货船收取所谓的“歧视费”,但义乌商人迅速推出了“拼箱服务”,将30件T恤合并发货,运费反而比单独发一件还便宜。
但中国制造最强大的杀手锏,还是在于它的人才优势。每年中国培养出500万理工科毕业生,数量远超美国、日本、德国三国的总和。这些年轻人扎根深圳华强北进行研发,涌入杭州云栖小镇写代码,推动人工智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甚至在好莱坞的编剧创作中,也能看到中国技术的身影。有网友戏谑道:“那些政客一直在喊脱钩,可我家车库里的东西全是中国制造——从梯子到割草机,连狗窝都是浙江产的!”
如今,当特斯拉被比亚迪逼得改进设计,苹果的60%供应链扎根珠三角时,发达国家才终于明白:中国制造的真正威力,恰恰在于它不仅更便宜,而且做得越来越精良。当G7国家因是否加征关税而争论不休(加税怕影响超市物价,但不加又无法抵挡中国货的冲击),当德国的工程师对使用中国电池表示抗议,却又无法阻挡宝马将研发中心设立在上海时,制造业的胜负早已见分晓。中国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人均产值接近西方国家,全面超越指日可待。
历史的车轮永远不会因抗议而停滞,它只会眷顾那些愿意踏实做事、不断追求卓越的人。毕竟,在无人涉足的创新荒野里,脚踏实地、日复一日地向前行进的人,始终会走得比那些口头上指责、空谈理论的旁观者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