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中重稀土实施的出口管制,正在全球汽车产业链引发连锁反应。自 2025 年 4 月 4 日起,钐、镝、铽等 7 类稀土元素的出口限制措施生效后,铃木、福特、宝马等车企的生产线被迫暂停,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发出紧急预警,称多条生产线因稀土短缺陷入停滞。这场 "稀土风暴" 的背后,是中国对全球稀土产业链的深度掌控,以及西方车企对中国供应链的高度依赖。
一、产业链 "命门":稀土如何卡住全球车企脖子?
稀土被誉为 "工业维生素",在汽车制造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每辆纯电动车需消耗 5-10 公斤钕铁硼永磁材料用于驱动电机,插电混动车型也需 2-3 公斤。这种材料能大幅提升电机的功率密度和能效,是特斯拉、比亚迪等新能源车企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更关键的是,稀土还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系统、传感器、安全气囊等部件,欧洲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ZF 均承认面临稀土供应瓶颈。
中国在稀土产业链的优势堪称 "垄断级"。2024 年中国稀土储量达 4400 万吨,占全球 49%;产量 27 万吨,占全球 69.2%。更重要的是,中国控制着全球 90% 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和高性能钕铁硼磁体生产,从开采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优势,使得西方国家短期内难以替代。这种 "全链条掌控" 让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迅速见效:欧洲氧化镝价格在两个月内暴涨 167.8%,与中国离岸价形成 460 美元 / 吨的巨大价差。
二、车企困局:停产、转移与技术博弈
面对稀土短缺,全球车企陷入 "进退两难" 的境地。铃木汽车因中国含稀土零部件断供,被迫暂停畅销车型 Swift 的生产;福特芝加哥工厂因稀土磁铁短缺,探险者 SUV 生产线一度停工。印度三大车企塔塔、马鲁蒂铃木的稀土库存仅能维持 3 天生产,若无法补货将面临全面停产。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数据显示,4 月以来提交的数百份稀土出口许可申请中,仅 25% 获批,直接导致零部件交付延迟。
为破解困局,部分车企开始调整供应链策略。《华尔街日报》报道,多家车企正考虑将电机等稀土密集型零部件的生产转移至中国,以确保合规供应。这种 "以空间换时间" 的策略,客观上强化了中国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与此同时,丰田、现代等车企加速研发 "无稀土电机",试图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不过,此类技术目前在性能上仍逊于永磁电机,短期内难以大规模替代。
三、战略深意:稀土牌背后的多维博弈
中国的稀土出口管制绝非单纯的经济手段,而是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首先,通过调控稀土出口,中国显著提升了全球市场定价权。北方稀土 2025 年第三季度稀土精矿价格上调至 19109 元 / 吨,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暴增 1882%-2014%,充分体现了资源调控的经济收益。其次,这一措施倒逼海外企业重新评估中国产业链价值。特斯拉 "擎天柱" 机器人因美国稀土供应链缺陷,可能被迫在中国设厂量产,这与当年 Model 3 的本地化策略如出一辙。
更深层的博弈在于地缘政治层面。欧盟在稀土谈判中要求中国无限制供应,甚至试图将稀土问题与对华电动汽车关税挂钩,最终导致谈判破裂。中国通过稀土管制传递明确信号: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资源领域,任何外部压力都难以奏效。与此同时,中国开展 "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专项行动",严打伪报瞒报、夹藏走私等行为,形成 "合法合规有序出口、非法走私严厉打击" 的双重治理格局。
四、全球变局:稀土重塑产业权力地图
这场稀土博弈正在改写全球产业权力地图。中国凭借 "资源 + 技术 + 产能" 的三重优势,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战略领域建立起 "护城河"。以特斯拉 Optimus 机器人为例,每台生产需 3.5 公斤以上稀土,若无法稳定获取中国供应,其量产计划将严重受阻。反观西方国家,尽管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稀土产量有所提升,但精炼产能和磁体制造技术仍高度依赖中国,短期内难以形成完整产业链。
值得关注的是,稀土管制正在催生新的国际合作模式。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呼吁中欧 "建设性对话",承认双方在维护供应链稳定上的共同利益。这种态度转变表明,西方国家开始重新评估与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合作必要性。正如北方工业大学纪雪洪教授所言,跨国车企与其耗费巨资重构供应链,不如推动本国政府回归自由贸易轨道。
结语
中国打出的 "稀土牌",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全球产业链主导权的博弈。通过精准调控战略资源出口,中国不仅实现了经济收益和产业升级,更在科技竞争与地缘政治的双重维度上掌握了主动权。随着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产业对稀土需求的持续攀升,这场博弈的影响将愈发深远。正如稀土价格曲线所揭示的 —— 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战场上,资源掌控力正在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