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座舱体验,车载显示系统从单一仪表盘演变为多屏联动、大尺寸、高亮度、高色域的智能交互中枢。作为背光模组的核心材料,光学膜片(如增亮膜、扩散膜、反射膜、量子点膜等)直接决定了显示效果的亮度、均匀性、色彩表现及能耗效率,成为车企与Tier1供应商技术竞争的关键环节。
当前主流技术要点包括:
- 增亮膜(BEF):通过微棱镜结构提升亮度30%~60%,解决强光下可视性问题;
- 扩散膜:均匀化光线分布,消除灯影;
- 量子点膜:实现100% NTSC色域,适配Mini LED背光;
- 反射膜:反射率≥98%,提升背光效率;
- 复合膜:多层功能集成,降低模组厚度与成本。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2025年全球达35%,座舱多屏化趋势加速,以及高阶自动驾驶对显示信息量需求的激增,2023年全球车载显示背光膜市场规模已达18亿美元,预计2028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12.5%。
这一增长背后,是车企对显示效果近乎苛刻的要求:既要满足-40℃~105℃的极端环境考验,又要适应振动冲击的复杂工况,还要在强光直射下保持清晰可视。光学膜片企业因此从单纯的材料供应商,转变为深度参与模组设计与整车验证的"技术合伙人",与显示模组厂、车企形成紧密的创新共同体。
下面,让我们来盘点一下车载显示背光模组用光学膜片领域的相关企业。以下企业排名不分前后:
长阳科技
2010年成立于宁波,2019年科创板上市,主营反射膜、光学基膜、隔膜等特种功能膜,2024年反射膜全球市占率>60%,出货面积连续9年全球第一。
-主页业务:反射膜、光学基膜、背板基膜、隔膜等。
-核心产品:反射膜:直下式用背光反射膜;侧入式用背光反射膜;Mini-LED背光用反射膜;中小尺寸用反射膜;吸塑反射片产品阵列;直下式LED面板灯(短OD < 20mm)用反射膜;侧入式激光打点面板灯反射膜;印刷网点面板灯用反射膜;印刷网点面板灯用反射膜 (高亮度);
光学基膜(PET,用于扩散膜/增亮膜基材)。
-表现:反射膜通过丰田、大众等车规认证,2024年车载反射膜收入占比提升至18%,成为车载背光模组核心供应商。与京东方、天马等模组厂合作开发车载Mini LED背光反射方案,已进入量产阶段。
激智科技
成立于2007年,总部位于宁波高新区,2016年登陆创业板,是国内首家光学膜A股上市企业,现拥有近30家控股及参股子公司。
-主营业务:三大板块:光学薄膜、光伏薄膜、汽车薄膜。光学薄膜板块以精密涂布技术为核心,覆盖增亮膜、扩散膜、量子点膜、复合膜等。
-核心产品:
• 增亮膜(BEF)
• 扩散膜(Diffuser Film)
• 量子点膜(QD Film)
• 复合膜(DOP/POP)
-典型应用:量子点膜通过车规级可靠性测试(95 ℃/105 ℃高温老化),色域≥100% NTSC,已批量配套比亚迪、蔚来等新能源车型。
增亮膜与Mini LED背光模组协同,成功导入高端车载仪表/中控显示,2024年车载光学膜出货面积同比增长超40%。
合肥乐凯
是中国乐凯集团全资子公司,专注光学级聚酯薄膜,是国内最早实现光学基膜量产的企业之一。
-主营业务:主要从事平板显示器用光学级聚酯薄膜材料及涂层材料的生产、研发和销售,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光学级聚酯薄膜材料及涂层材料研发与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核心产品:
• 光学级PET基膜(厚度25–250 μm,透光率≥91%)
• 扩散膜(高雾度、低黄变)
• 增亮膜(棱镜结构)
-表现:光学基膜已通过IATF 16949认证,批量供应京东方、天马车载背光模组,2024年车载基膜销量同比增长35%。与激智科技等下游涂布厂合作,共同推进车载量子点膜基材国产化。
康得新
康得新成立于2001年8月,是一家高分子材料科技企业。近二十年来,康得新作为行业龙头,填补了国内预涂膜和光学膜两大产业的多项国内空白,成功实现了产品进口替代、走向行业前沿,成为领先的国内高分子膜材料技术和产业平台。
-主营业务:主要包括显示材料、电子材料、隔热与防护材料、挤出材料和包装与印刷材料五大业务板块。公司产品在屏幕显示及通讯设备等消费电子、汽车与建筑玻璃、家电家居装饰及各类产品包装等下游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核心产品:
• 增亮膜(BEF)
• 扩散膜
• 复合膜(DOP)
南洋科技
成立于2001年,2011年上市,子公司东旭成专注光学膜涂布。
-主营业务:光学膜、锂电池隔膜、光伏背板。
-核心产品:
• 增亮膜
• 扩散膜
-表现:增亮膜进入LG电子车载供应链,2024年小批量供货现代起亚部分车型。
聚飞光电
成立于2005年,总部位于深圳龙岗,2012年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专注SMD LED封装,是国内背光LED龙头,拥有深圳、惠州、芜湖三大生产基地,实验室通过CNAS认证,技术中心获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主页业务:LED封装(背光LED、照明LED);新兴业务:Mini/Micro LED、车用LED、光学膜材、光器件/模块。产品覆盖手机、电脑、TV、车载显示、智能穿戴等领域,客户包括京东方、天马、比亚迪、理想、LG、三星等。
-核心产品:
• 增亮膜(BEF)
• 扩散膜
• 抗摩擦抗黄化增亮膜
-表现:2024年推出“中尺寸抗摩擦抗黄化增亮膜”,通过车规级信赖性测试(-40℃~105℃温循、UV老化),已在理想、极氪等车型实现量产。
Mini LED背光模组配套车载屏幕,理想全系列车型、极氪43寸车载屏均采用聚飞方案,2024年车载Mini LED灯板出货量同比增长超60%。
光学膜材业务2024年上半年在车载重点客户中突破,储备多个新项目,预计2025年车载膜材收入占比提升至8%。
友辉光电
成立于2006年,总部位于台湾新竹,专注光学薄膜涂布与表面处理技术,是台湾少数具备AR/AG/AF全制程能力的光学膜企业,客户群涵盖群创、友达、京东方等面板厂。
-主营业务:光学薄膜(增亮膜、扩散膜、复合膜);表面处理(AR抗反射、AG防眩光、AF防指纹)。产品广泛应用于车载显示、工控屏、医疗显示器等领域。
-核心产品:
• 增亮膜(车载专用,低黄变、高耐候)
• 扩散膜(高雾度、低翘曲)
-表现:2024年通过AEC-Q100认证的车载增亮膜量产,成功导入上汽、广汽新能源车型中控背光模组,成为台湾首家进入大陆新能源车供应链的光学膜企业。与群创合作开发“车载悬浮屏”光学膜方案,采用超薄复合膜(厚度≤50μm),已获2025年CES创新奖提名。
光志科技
成立于2013年11月,注册资本1亿元人民币,注册地东莞长安镇,为台港澳与境内合资企业。公司主营光学膜、光电产品及电子零配件,拥有3万平方米厂房,配备全空调车间。
-主营业务:
• 光学膜(棱镜膜、增亮膜、反射膜等)
• 光电产品、电子零配件
• 通用机械设备、五金制品
-核心产品:
• 棱镜膜
• 反射膜
• 扩散膜
-表现:产品已应用于车载工控显示器、医疗设备显示器,2024年通过AEC-Q100车规认证,进入比亚迪、广汽新能源供应链。2024年车载光学膜销售额占比提升至35%,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常宝股份
成立于1989年,总部位于江苏常州,2010年深交所上市,原主营特种钢管。2023年通过并购切入光学膜赛道,成立“常宝光电”事业部。
-主营业务:特种钢管(油气、锅炉、核电用管);光学膜(背光膜、增亮膜、复合膜)。
核心产品:
• 增亮膜
• 扩散膜
• 复合膜
-表现:2024年光学膜事业部实现营收3.2亿元,其中车载背光膜占比约15%,通过上汽、吉利一级供应商认证。与京东方精电合作开发车载Mini LED背光模组,进入试产阶段。
长松科技
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本1200万元,总部位于深圳,专注光学膜研发与制造。
-核心产品:
• 增亮膜(高辉度、低黄变)
• 扩散膜(高雾度、低翘曲)
• 反射膜(高反射率≥95%)
SKC
韩国SKC株式会社是世界500强企业——SK集团旗下的重要企业,成立于1976年10月。所属SKC薄膜部门首次在韩国自主开发聚酯薄膜,生产世界顶级水平的显示器及光学用、太阳能电池用、环境友好型绿色产品;SKC化学部门首次在韩国运营大规模环氧丙烷及苯乙烯(PO/SM)工厂,且在世界上首次采用过氧化氢制环氧丙烷(HPPO)工艺,成为亚洲聚氨基甲酸酯行业的引领者。
-主营业务:研发并制造薄膜和化学、材料领域产品。
核心产品:扩散膜、增亮膜等光学用薄膜
-表现:光学级PET薄膜通过IATF 16949和AEC-Q100双重认证,2024年批量供应LG Display车载背光模组,应用于奥迪、现代等车型。透明PI薄膜与三星显示合作,2025年Q1导入车载柔性OLED背光,成为韩国首家通过车载柔性显示可靠性测试的PI薄膜供应商。与SK nexilis铜箔协同,提供“光学膜+铜箔”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车载Mini LED背光模组降本增效,2024年车载光学膜收入同比增长28%。
惠和
成立于1974年,总部位于韩国首尔,是韩国最大的光学薄膜制造商之一,全球扩散膜市占率长期保持第一(>35%)。2024年营收约4.8亿美元,员工1,200人。
-主营业务:
• 扩散膜(Diffuser Film)
• 增亮膜(BEF)
• 复合膜(DOP/POP)
• 表面处理膜(AR/AG/AF)
-核心产品:
• 车载级扩散膜(高雾度、低黄变,厚度50–188 μm)
• 车载增亮膜(棱镜结构,辉度提升40%,通过AEC-Q100)
• 抗眩光/防反射复合膜(用于车载盖板贴合)
-表现:2024年通过现代起亚、通用汽车车规认证,成为韩系车企扩散膜核心供应商,年供货量超1,000万片。与LG Display合作开发车载Mini LED背光扩散膜,应用于奥迪Q6 e-tron虚拟座舱,2025年Q1量产。
3M
创建于1902年,总部位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全球员工69,000人,2024年营收326亿美元。以“15%创新法则”闻名,拥有超6万种产品。
-主营业务:光学膜(增亮膜BEF、反射膜ESR、光线控制膜ALCF);电子组装材料(胶带、导电胶);触摸屏与显示解决方案
-核心产品:
• ESR反射膜(反射率98%,全球最薄12 μm)
• BEF增亮膜(棱镜结构,亮度提升60%)
-表现:全球车载背光膜市占率超50%,配套特斯拉、宝马、奔驰、丰田等主流车企,通过ISO/TS 16949与AEC-Q100双重认证。2024年推出“车载抗冲击反射膜”,通过5焦耳钢球冲击测试,应用于沃尔沃EX90中控背光模组。
LGE
成立于1958年,总部位于首尔,全球员工87,000人。旗下子公司有: LG电子 、 LG display 、 LG化学 、 LG生活健康 等,事业领域覆盖化学能源、电子电器、 通讯 与服务等领域。2024年家电与车载业务营收合计约560亿美元。
-主营业务(车载移动事业部)
•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 车载显示模组(LCD/OLED)
• 车载背光解决方案(量子点膜+Mini LED)
核心产品:
• 量子点膜(QD Film,色域110% NTSC)
• 增亮膜(BEF,适配Mini LED背光)
• 扩散膜(高均匀性,消除灯影)
-表现:量子点膜独家供应奥迪虚拟座舱(2024款A6 e-tron),成为首个通过车规级高温高湿(85℃/85%RH)测试的QD膜供应商。与现代汽车合作开发“27英寸可卷曲OLED车载屏”,采用LGE自研QD膜+柔性扩散膜,2025年Q3量产
东丽
成立于1926年,总部位于东京,2024年营收2.3万亿日元(约150亿美元),全球碳纤维与薄膜材料龙头。
-主营业务:业务涵盖了纤维、化学、电子材料等领域。
-核心产品:
• 车载级反射膜(厚度12–75 μm,通过AEC-Q200)
• 光学级PET基膜(用于扩散膜/增亮膜基材)
-表现:2024年反射膜配套丰田、本田车载背光模组,市占率超60%,成为日系车企核心供应商。与松下合作开发“车载透明PI柔性背光”,应用于雷克萨斯LS 2025款中控,实现可弯曲显示。
帝人
成立于1918年,总部位于大阪,2024年营收1.1万亿日元(约72亿美元),业务覆盖高性能纤维、医药、电子材料。是一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化学企业。
-主营业务:主要涵盖四大部分:材料板块(包括芳纶、树脂、碳纤维和复合材料)
-核心产品:
• 车载PC扩散膜
• 反射膜
-表现:2024年PC扩散膜通过日产、马自达车规认证,应用于2025款天籁、CX-60中控背光,成为日系车企PC薄膜首选供应商。与索尼合作开发“抗紫外线PC光学膜”,用于车载HUD投影背光,通过1,000小时UV老化测试。
展望未来,车载显示背光模组用光学膜片将朝着多个方向发展。未来3~5年,车载显示背光膜技术将呈现三大演进方向:
1. Mini LED+量子点膜融合:Mini LED背光渗透率预计从2023年的5%提升至2028年的30%,量子点膜将成为高色域方案标配;
2. 超薄化与柔性化:复合膜、可卷曲反射膜等方案将助力柔性OLED/AMOLED背光模组,适配曲面屏与异形屏设计;
3. 环保与可持续性:生物基材料(如PLA反射膜)、可回收膜片将逐步替代传统PET基材,响应车企碳中和目标。
在以上盘点到的企业中,3M、LGE、东丽、帝人等外资巨头正凭借技术壁垒主导高端市场,而激智科技、长阳科技、合肥乐凯等国产企业正加速突破车规认证,有望在Mini LED与量子点膜赛道实现弯道超车。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化进入深水区,光学膜片企业需协同显示模组厂、车企共同定义下一代技术路线,以材料创新赋能座舱体验升级,抢占万亿级智能座舱生态的制高点。
*以上信息来自各企业官网、公开资讯报道及企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