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0日-11日,中国汽车行业上演关键一幕: 广汽、一汽、东风、比亚迪、吉利、小米等主流车企集体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压缩至60天以内。
这场看似常规的财务条款调整,实则是产业竞争逻辑深刻转向的里程碑—— 中国汽车工业正告别单纯“价格内卷”,昂首迈入“信用竞争”新纪元, 标志着供应链信用体系正式成为车企角逐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在供应链金融中,上游供应商是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产业链中处于上游位置,为下游企业生产提供必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是整个产业链的起点和基础。如在汽车制造产业链中,钢铁企业、橡胶企业等上游供应商为汽车制造商提供钢材、橡胶等基础材料。
上游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质量和价格,直接影响到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如果上游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质量不稳定,可能会导致下游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质量不合格;若原材料价格上涨,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在一些行业中,上游供应商可能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为下游企业提供更先进的原材料或零部件,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进步。例如,电子芯片行业的上游供应商不断研发出更先进的芯片制造技术,为下游的电子设备制造商提供了更强大的芯片,推动了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
在供应链中,上游供应商主要负责为下游核心企业提供原材料或零部件。然而,由于核心企业通常在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供应商往往需要接受较长的付款账期。以汽车行业为例,过去,部分车企的账期长达180天甚至更久,这对供应商的资金链造成了巨大压力。例如,某中型零部件供应商D公司,其与某主机厂合作超过10年,账期从最初的90天延长到如今1的80天左右。这种超长账期不仅增加了供应商的资金成本,还可能导致现金流断裂,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超长账期对供应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增加了供应商的资金成本。为了缓解资金压力,供应商往往需要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或票据贴现等方式获取资金,而这些融资方式的成本较高。例如,某头部车企E与银行合作建立的“产业金融平台”,支持供应商以应收账款申请票据贴现融资,但贴现利率高达6%以上。供应商为了保证现金流,只能接受折价兑付,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
其次,超长账期还会影响供应商的经营稳定性。在与核心企业合作时,供应商往往需要承担较大的风险。例如,当核心企业出现经营困难时,供应商的应收账款可能无法按时收回,甚至可能面临坏账风险。此外,供应商还需要应对原材料价格波动、市场需求变化等不确定性因素,这些都对其经营稳定性构成挑战。
(一)优化内部财务管理
(二)利用供应链金融工具
(三)优化供应商与客户关系
2025年6月,中国汽车行业迎来一场“静默的风暴”。一汽、东风、广汽、比亚迪等主流车企集体宣布:供应商账期全面压缩至60天内。这一动作的直接推手,是国务院于2025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
新政带来了实质性惩罚措施:
车企的快速响应,既是对政策的主动合规,更是对行业生态重构的战略选择。此前,部分车企通过延长账期转嫁财务压力,导致供应商被迫接受高成本贴现融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
面对账期困境,创新解决方案正在涌现。供应链金融成为关键突破口。在传统模式下,供应商往往因账期过长而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而供应链金融的出现,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通过将供应链中的应收账款、存货等资产转化为可融资的资源,供应商能够提前获得资金支持,缓解现金流压力,同时也能优化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整个供应链的协同效应。这种创新的金融模式不仅为供应商带来了资金的“活水”,也为整个产业链的稳定和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供应商有望在更公平、更透明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同推动产业链迈向更高层次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