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全球新一轮变革方向持续升级产业链,构建“整零协同”产业生态——
青岛汽车产业加速驶向“智能网联”时代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9.77%……记者近日从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获悉,今年前5个月青岛汽车产业持续发挥工业经济强引擎作用,全市汽车制造业上拉规上工业增加值1.44个百分点。
亮眼的数据是青岛汽车产业加速驶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时代最好的注脚。今年1至5月,青岛实现整车产量39.04万辆,同比增长50.1%;实现整车产值442.85亿元,同比增长20.0%。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6.33万辆,同比增长高达732.9%;新能源汽车产值为106.79亿元,同比增长229.3%。
近年来,青岛瞄准全球新一轮汽车产业变革方向,持续升级产业链。如今,以响当当的整车制造硬实力为带动,青岛正加速构建起一个面向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高效协同产业链,为汽车产业“下一步”积蓄更多发展后劲。
新能源汽车“放量”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持续走强是今年以来青岛汽车产业跑出加速度的“关键变量”。
近几年,受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全球汽车产业同样面临种种挑战,而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汽车市场为数不多的“增长密码”。2024年,全球汽车产量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超过20%。
回到国内,市场结构的变化也一目了然。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全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同比增长44%,而汽车整体销量同比增幅为10.9%。
换言之,新能源汽车已经不再是事关“未来”的产业布局,而是直接决定“当下”的产业基本盘。
青岛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列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突破发展的5个新兴产业之一。青岛依托既有的整车制造优势,持续深化与整车企业集团合作,推进传统车企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方向跨越,加快现有燃油车向适配先进平台架构、高度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转型。
今年1月,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新能源产品下线、新能源产业链投产,正是青岛转型的成果之一。随着新车型和新项目的投产,上汽通用五菱在西海岸新区建立起了一条从新能源整车到电池、电驱等核心零部件的较为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基地机器人正在进行车身焊接。
在青岛另一个汽车产业重镇即墨,类似的场景同样在上演。作为近年来青岛新引入的重点整车项目,奇瑞青岛基地产能持续扩张。仅今年一季度,基地整车产量就达21311辆,同比增长139%。其中新能源汽车7064辆,同比增长175%。而就在前不久,奇瑞青岛基地冲压车间二期建设进入收尾阶段,即将开启设备调试,待投用后将进一步提升基地整车生产能力。
强势增长的新能源汽车正在刷新青岛汽车产业的基本盘。今年前5个月,青岛新能源汽车产量在全市整车产量中的占比已超过40%。根据此前青岛出台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青岛的目标是到2027年,全市整车产量超过13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超过40%。这意味着青岛在实现新能源汽车转型上开了个好头。
产业链协同释放合力
一辆汽车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构成,因此整个产业发展高度依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只有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形成高效协同,产业链才能释放最大合力。
今年2月,由解放青汽生产的JH6升级版新车上市。作为一汽解放的“明星”产品,JH6自2015年上市以来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青岛造”商用车的重要名片。升级版新车的最大亮点是车身降重400公斤,在当前行业十分关注的轻量化上再进一步。
车身成功“减重”背后是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等22项创新技术的应用,涉及油箱、支架系统、外饰组件、前防护总成等零部件,而这些零部件的供应商很多是本地企业。例如青岛宇远新材料聚焦高强度铸造铝/镁合金及冲压钣金类汽车零部件,目前研发生产的汽车轻量化产品达100余种;从事驾驶室外饰件、铝合金精密部件研发和生产的青岛林达科技,已为JH6系列车型建立专属轻量化部件配套体系,关键产品包括保险杠支架、冰箱支架、挡泥板支架等。
这是青岛整车企业瞄准产业前沿加快布局的成果,更是青岛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带来的突破。近年来,青岛以整车企业为带动,培育发展竞争力强的零部件企业,构建“整零协同”的汽车产业生态。
目前,青岛汽车产业在空间布局上为“三极支撑”,分别是即墨汽车产业新城、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和西海岸汽车生产基地。“三极”均以整车制造企业为龙头,“链”接起一批产业链配套企业。
不仅如此,青岛大力推动本地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对接合作,打造覆盖全市的汽车产业生态圈。
平度是青岛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重要集聚地,拥有征和、泰达等37家规上工业企业,形成了以传动、底盘、驾驶室、动力电池等为支撑的特色产业链条。
今年5月,平度举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供需对接大会,为青岛的整车与零部件企业搭建起家门口的“鹊桥”,助力打造汽车产业“半小时”供应链。一汽解放、重汽集团青岛重工等12家整车企业及39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参会,30余家企业现场达成合作意向。
“未来布局”持续加码
更让人期待的是,青岛汽车产业还在不断积蓄着更澎湃的增长动能。
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之一。年初,青岛高性能20Ah(安时)车载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中试线试生产的消息正式官宣。中试线依托青岛中科源本新能源有限公司建设,可月产20Ah(安时)电池10片。
全固态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倍率及安全性能优异等特点,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解决方案。该项目的投产意味着青岛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领域已经处于“先发阵营”。
整车制造企业的改造升级仍在继续。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去年底启动了宝来全新车型项目改造,新增建设投资14.7亿元,新增或改造设备约1700套,新车型在动力系统、智能网联方面实现大幅提升;年初,解放青汽启动一汽解放微型商用车项目建设,项目规划年产微型卡车10万辆,投产后将实现燃油和新能源车型的共线生产,覆盖汽油、NG、纯电、混合动力等技术路线;上汽通用五菱青岛分公司也在酝酿新一轮智能制造升级,以更好适应当下汽车行业“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模式变化……
智能网联领域,青岛也在加速推进。今年2月,青岛召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大会,“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青岛)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一汽富晟新能源卡车生态科技运营平台、千方科技“车路云一体化”、驭势科技港口自动驾驶项目、赛克科技电驱等项目签约落地。
作为青岛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青岛汽车产业正在以全产业链思维重构竞争优势,培育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核心增长极。(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