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质网六月投诉榜上,长安UNI-K高居次席,系统升级的顽疾如影随形。数月来,车主呼声、媒体曝光层层叠加,问题却如石沉大海。长安汽车内部的沉默姿态,让无数手握方向盘的消费者陷入困境——这并非技术迷宫的偶然堵塞,而是赤裸裸的“价值计算”困境。
当一款车型月销仅徘徊于千辆关口,它在车企战略版图上的分量便骤然缩水。研发资源、服务预算的分配,向来由销量数字冷酷裁定。UNI-K的现实窘境正是如此,有限用户基数难以撬动庞大的技术投入。在冰冷的商业逻辑面前,“精益服务”的承诺被悄然置换为“成本控制”的优先考量。这无异于向市场宣告,非爆款车型的消费者,其用户体验权亦可被“打折”。
放眼当下车市,此等价值取舍逻辑绝非孤例。部分车企对非主力车型的软件支持滞后、配件供应迟缓,已是公开的秘密。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汽车加速向“软件定义”的智能终端进化,系统升级能力直接关乎车辆核心功能与安全体验。若厂商以销量为唯一标尺决定服务投入,无异于在数字时代埋下巨大的信任危机。当消费者发现自己购买的并非一辆“完整”的汽车,而是一辆可能被随时“降级”的设备,行业根基必将动摇。
长安UNI-K车主们的无奈等待,是一面映照产业价值扭曲的镜子,当商业天平过度倾向“爆款”,普通车型用户的尊严便沦为可牺牲的代价。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契约精神而非“流量特权”,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厂商的长期服务承诺应重于短期销量光环。长安汽车若放任UNI-K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损害的远不止当前用户的信任——它向所有潜在消费者发出警示,今日的“非爆款”车主,或许就是明日服务断链的牺牲者。唯有将每辆售出的汽车视为平等的服务契约,而非按销量分级的“三六九等”,车企才能在智能电动时代真正赢得尊重。
面对这场价值危机,消费者更需擦亮双眼——选择一辆车,亦是选择一家企业能否坚守对每位用户的平等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