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无人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特斯拉在美国完成全球首例“无人交付”,一辆Model Y从工厂自主驶向用户家门口,全程无人干预;北京、深圳等20座城市的Robotaxi试点中,乘客打车费用直降60%,甚至凌晨两点打车也不用苦等;顺丰的无人配送车已覆盖全国近70个城市,单台年均减碳3.2吨……
技术狂潮下,无人车被视作“城市交通革命”的钥匙,但与此同时,650万网约车司机、330万传统司机面临失业危机,一场关于“技术进步与人力就业”的博弈正在上演。
有人恐惧无人车会抹杀城市生机,但我认为它更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过去,汽车让城市被道路和停车场吞噬,无人车却能“剜除病灶”——深圳蛇口的“窄路密网”设计已证明,无人驾驶可减少50%的车道空间需求,释放的土地能变身公园、咖啡馆,甚至成为“立体绿肺”。
更讽刺的是,传统司机抱怨的“空驶率高”问题,正是无人车的强项:它们能24小时接单,用算法优化路线,让每辆车的利用率翻倍。
“失业330万人”的预测刺痛人心,但历史早已给出答案。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取代纺织工,但新岗位如工程师、设计师涌现;如今,无人车淘汰司机,却催生了“车辆远程监控员”“无人车运维工程师”等新职业。
深圳试点中,200名司机转行后薪资反增15%,因为他们学会了故障诊断和系统调度。技术不会“吃人”,只会重塑人的价值——从“握方向盘”到“管数据”,从“体力活”到“技术活”,这正是社会进步的缩影。
反对者常质疑无人车缺乏“人性关怀”,但恰恰相反,它能填补更多温暖。北京亦庄的Robotaxi为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上车设计;外卖无人车在暴雨天仍能准时送餐;甚至有城市试点“无人救护车”,能在乘客心脏病发作时自动导航至医院。技术的进步,本应让城市更包容、更高效,而不是更冷漠。
技术狂奔时,政策不能缺席。德国已推出“自动驾驶职业转换基金”,资助司机学习物联网技术;中国多地试点“机器人税”,每辆无人车营收计提2%用于失业保障。
这些措施不是“堵住技术”,而是“疏导阵痛”。正如卡尔·弗雷在《技术陷阱》中警告:技术若只创造效率,不创造公平,终将引发社会撕裂。
无人车的浪潮不可阻挡,它将重塑道路、重塑职业、重塑城市基因。我们无需恐惧,但必须清醒:技术进步是“单行道”,而人类的未来是“双向选择”。政府要织密保障网,企业要开放转型通道,个人要拥抱学习,才能在变革中站稳脚跟。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或许你的故事也能成为未来城市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