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来自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帮实资本、成都停车协会、宜泊科技等产学研用投多方力量在蓉共聚,探讨智慧泊车行业发展。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西产深入分析了AVP技术为何能够在中国市场率先实现商业化落地,并提出:“中国智能驾驶将于2025年完成从豪华配置到全民标配的‘平权’进程,而自主代客泊车(AVP)将成为这一进程的重要突破口。”
产业视角:AVP成为车路云一体化突破口
“AVP具有非常明确的商业价值,这是它能够在中国率先落地的根本原因。”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朱西产指出,与其他智能驾驶技术需要培养用户习惯不同,停车和充电本来就是刚需,无需额外的市场教育成本。这种天然的市场需求为AVP技术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朱西产进一步分析了AVP的商业价值构成:从用户体验角度,AVP能够显著提升停车体验,解决城市停车难题;从运营角度,停车场可以借此开展充电业务,实现“泊充一体”提高运营收益;从技术实现角度,地圈、停车位分配及后平台安全监管等基础设施已经完全具备实现AVP的能力。
针对当前“车路云一体化”落地难的现状,朱西产认为,AVP技术之所以能够率先突破,关键在于找到了车企与停车场运营方合作的可行模式:停车场运营方需要提供停车场地图、车位分配方案等数据,车企则向停车场运营方开发T-Box接入权限,双方共同开发AVP控制软件。
在这种合作模式下,停车场运营方负责云平台软件开发,包括停车位分配、导航路径规划等功能;车企负责车辆接入及车辆控制算法的开发。这种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为AVP技术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现实路径。
朱教授特别强调,AVP的商业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对用户而言,能够显著改善停车体验;对停车场运营方而言,不仅能提升运营效率,还能通过充电业务等增值服务创造新的收益来源;对车企而言,则能够通过数据积累和用户粘性提升品牌竞争力。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博士生导师、智能车路协同技术创新产业联盟秘书长姚丹亚指出:“车路协同(V2X)的初心是消除交通极限场景事故,如鬼探头、团雾碰撞等,通过超视距感知与交通参与者协作实现‘0事故0死亡’目标。”
然而,当前车路协同技术面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商业化困境。他建议通过“先路后车/先商后乘”的模式来破解这一难题,即优先在商用车和特定路段进行试点,再逐步推广到乘用车和更广泛的道路网络。
帮实资本董事长董源此前曾在宜泊科技早期投资400万元,解决了宜泊科技当时的燃眉之急。他从投资人角度分析了行业发展趋势:“在需求下降的新常态下,智慧泊车行业似乎出现了融资偏冷的现象,但在一个领域深耕十年、有一定产业积淀的同时又保持创业公司创新与活力的企业,正面临一个非常好的窗口期,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智慧停车企业应该关注数据的模型,例如AVP的数据模型可以对整个产业链进行赋能,未来有成为数据壁垒的可能。此外,也建议引入AI agent未来能创造更多C端的可能性。”
成都停车协会秘书长萧一峰从行业组织角度提出了生态协同的重要性:“停车是一个行为,在用户的出行过程中是一个枢纽,可以通过生态构建共谋发展,由政府牵头、协会协助构建人、车、商业等相关生态的融合。”他透露,由政府主导、协会配合的停车行业质量信誉评价计划今年推出。关于行业的发展方向,萧一峰指出,AI是未来停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但AI的应用不应只局限于技术上,更重要的是给用户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务。
企业实践:技术落地与产业协同
宜泊科技2015年在成都成立,深耕行业10年,是业内为数不多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两项权威认证的企业,并获得了6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
宜泊科技副总经理张伟华认为:“智慧停车并不等同于智慧收费,AI时代已经到来,每天都有新的应用在改变世界,智能汽车的发展也日新月异,但停车这件事依旧很麻烦,停车场是否能在这一次AI智能化的浪潮中独善其身。未来停车场应该是无人、AI的,才能有效的提升停车场的利用率,在提高服务及时性的同时改善车主的体验。宜泊科技携手东风,发布全国首例量产车型正式接入宜泊车场云AVP,之后会接入更多的量产车型。”
活动现场还邀请了产业链上下游多位嘉宾,共同探讨生态协同发展。
作为停车行业关键零部件供应商,臻识科技占据国内市场7成以上份额,其海外布局经验为行业提供了重要参考。成都臻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任鹏指出,当前海外市场呈现明显分化态势,不同区域对中国技术产品的接受度差异显著。“从臻识多年出海实践来看,东南亚市场对中国智慧停车产品和技术的认可度正在持续提升,这为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了重要机遇窗口。”
任鹏强调,中国智慧停车企业出海需要调整预期和策略:“海外商业环境的节奏相对较慢,不像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但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多耐心和长期投入。企业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指望短期内快速见效。”
四川万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小浪从产业融合角度提出了停车场景的延展价值。他认为,智慧停车不应局限于解决停车问题,而应成为连接多个产业的重要节点。“停车场景天然具备高频、刚需的特点,可以作为流量入口,与文旅、传媒、安防等行业形成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增长点。”胡小浪表示,这种跨界融合将推动停车产业从单一服务向综合性平台服务转型。
据相关机构预测,未来中国智慧停车市场将不仅解决“停车难”问题,更将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通过“三步走”战略——从设备智能化到平台生态化,再到城市协同化,停车产业正从单一的交通配套升级为融合出行、能源、商业的多维生态系统。随着AI技术的深度应用和产业链协同的不断深化,智慧泊车行业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