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力推的 “大而美” 法案,宛如一场风暴,正无情地席卷美国新能源产业,诸多迹象表明,这个曾经在新能源赛道上奋力疾驰的国家,或许正面临着方向的扭转与发展的停滞。
政策 “急刹车”,补贴盛宴戛然而止
拜登任内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堪称美国新能源产业的 “及时雨”。据统计,该法案实施后,短短时间内便吸引了至少 3210 亿美元的私人能源及制造业投资,成为太阳能、风能与电池产业爆发式增长的强劲助推器。
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显示,2024 年,这些新能源产业占据美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九成以上 ,美国新能源产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然而,“大而美” 法案的横空出世,却如同一记重锤,打破了这份美好。
自今年 9 月 30 日起,消费者购买或租赁新电动汽车可享受的 7500 美元联邦税收抵免,以及购买二手电动汽车的 4000 美元补贴将全面取消。对于累计销售超过 20 万辆符合条件电动汽车的车企,补贴更是将在 2025 年底提前终止。这对于依赖补贴拉动销量的美国电动汽车市场而言,无疑是灭顶之灾。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指出,撤销税收抵免并削弱排放标准,到 2030 年美国电动汽车销量相较于现行政策影响下将骤降 40% 。
在风能和太阳能领域,情况同样不容乐观。法案逐步取消风能和太阳能的清洁电力投资和生产税收抵免,2027 年后投入使用的项目将彻底无缘税收抵免。这意味着,众多原本规划中的风能、太阳能项目,在成本考量下将面临被搁置甚至取消的命运。
美国清洁电力协会首席执行官杰森・格鲁梅特痛心疾首地表示:“法案为该行业带来的震撼远超预期,消息公布后,无数业内人士彻夜难眠。”
产业布局摇摇欲坠
政策的剧烈变动,迅速在市场上掀起波澜,美国新能源产业项目纷纷陷入困境。自特朗普开启第二个总统任期以来,全美已有 20 多个大型清洁能源项目无奈宣告取消或缩减,高达 216 亿美元的私人投资就此 “打水漂” 。
以美国中西部和东南部的 “电池带” 地区为例,这里曾是电池制造快速增长的核心区域,诸多企业纷纷在此布局,期望抢占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先机。如今,“大而美” 法案的冲击下,这些投资面临着巨大风险。行业分析显示,“电池带” 地区或将首当其冲,遭受最为沉重的打击。美国能源创新与韦尔斯利学院联合研究预测,若法案生效,到 2030 年,美国预计将失去 84 万个与可再生能源、清洁技术制造及电动汽车产业链紧密相关的工作岗位 。大量项目的停滞,不仅让前期投入的资金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更使得美国新能源产业的整体布局变得支离破碎,失去了在全球新能源产业快速扩张中的宝贵机遇。
市场竞争优势渐失
特斯拉CEO 埃隆・马斯克对 “大而美” 法案的抨击毫不留情,称其 “完全疯狂,具有破坏性,为过时产业输血,却重创面向未来的产业” 。
法案对电动汽车行业的打击是全方位的,除了补贴取消,还增设了一项颇具争议的条款 —— 要求电动汽车车主每年额外缴纳 250 美元高速公路使用费,这一费用几乎是普通燃油车车主油税负担的 3 倍以上 。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让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的市场竞争力大打折扣。以特斯拉最畅销的 Model Y 车型为例,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2026 款 Model Y 起售价为 44990 美元,而申请补贴时,售价可下探至 37490 美元 。价格优势的丧失,无疑会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在太阳能产业,美国太阳能制造商联盟执行董事迈克・卡尔警告称:“整个产业将遭受毁灭性打击,法案将从 2027 年开始把整个产业拱手让给中国。” 由于中国目前在全球清洁能源产业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大而美” 法案中针对使用 “被禁止国家” 材料和设备的项目征税条款,将严重影响美国大量企业,许多公司表示,此举会使数百个正在开发的项目 “脱轨”,并危及规划中的数十亿美元制造设施 。
产业前景黯淡无光
美国智库荣鼎集团的研究发出预警,若 “大而美” 法案最终落地实施,美国原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新建的风电与光伏项目中,有高达 72% 将面临夭折的命运 。这不仅将导致美国国内电价大幅攀升,仅南卡罗来纳州居民年均能源账单预计就将增加 7.7 亿美元,更将严重动摇美国在全球新能源竞争中的根基。
国际能源署最新报告指出,全球能源投资已发生结构性转变,大部分资金正源源不断地流向清洁能源与电气化领域,清洁科技与电网建设领域的投入已突破 2 万亿美元 。在这一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时期,美国却逆势而行,背离清洁能源政策,无疑是主动放弃在全球新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大而美” 法案的出台,对美国新能源产业而言,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政策支持的撤离、项目的大量缩减、企业的艰难挣扎,都让美国新能源产业的未来陷入一片迷雾之中。而在全球新能源产业加速前行的浪潮下,美国若不能及时调整航向,或许真的将在这场关乎未来的能源竞赛中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