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部贴着'江淮汽车'的蔚来,终于撕掉了最后的标签!" 当江淮制造宣告解散的消息传出,这场持续8年的代工联姻正式画上句号。有人感叹合作终结的唏嘘,更多人却从中窥见中国新能源车企集体突围的野心——从寄人篱下到自立门户,这场产业升级的浪潮中,没有中间路线可选。
2016年,头顶"中国特斯拉"光环的蔚来遭遇量产困境。没有生产资质的李斌,选择了与江淮汽车达成"代工协议"。合肥工厂里,贴着江淮尾标的ES8驶下生产线,开创了新势力"借腹生子"的先河。这种模式看似双赢:蔚来轻资产快跑,江淮盘活过剩产能。
但蜜月期暗藏隐痛。每卖一辆车,蔚来需支付江淮代工费;消费者对"江淮制造"的质疑从未停歇;更重要的是,核心生产工艺受制于人。2021年成立的合资公司"江来制造",本是双方深化合作的尝试,却因蔚来收购江淮工厂获得独立资质而失去存在价值。
纵观行业,摆脱代工已成头部共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年产能超95万辆,比亚迪自建九大生产基地,理想汽车北京工厂即将投产。数据显示,2023年自主生产的新势力车企平均毛利率达15.2%,而依赖代工的企业仅为8.7%。
自产不仅是成本考量,更是技术护城河。蔚来耗资31.6亿收购江淮工厂后,立刻对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将铝制车身生产良品率提升至98%。正如李斌所言:"当竞争进入深水区,拼的是每个焊点的精准控制。"
值得玩味的是,江淮代工名单上仍有大众安徽、蔚来子品牌"萤火虫"。行业分化正在加剧:头部车企争夺全产业链控制权,二线品牌仍需代工续命。但危险信号已经显现——某新势力因代工方产能不足导致交付延期,市值单日蒸发20亿。
这场解散风波像一面镜子,照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成人礼。当补贴退潮、技术迭代加速,企业必须回答哈姆雷特式的问题:生存还是死亡?答案或许藏在比亚迪王传福那句振聋发聩的预言里:"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是智能化与自有产能的全面战争。"
此刻重读蔚来与江淮的告别,恰似一个时代的注脚。当自主生产的号角吹响,没有企业甘愿永远做"代工皇帝"。这场关乎生死存亡的产能竞赛,才刚刚拉开血腥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