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称,日产汽车已与鸿海展开商议,探讨关于电动汽车领域展开合作。双方正考虑将位于神奈川县横须贺市的追滨工厂作为合作据点,由鸿海在当地生产电动车。若谈判顺利,追滨工厂有望继续运营。这一战略合作不仅让拥有3900名员工的追滨工厂转危为安,更可能成为日本传统汽车制造转型的典范。
铁锈地带的「复活密码」
如今,随着日产与鸿海的合作浮出水面,这座“汽车工业活化石”重获生机。双方计划将追滨工厂改造为电动车生产基地,由鸿海在此制造自有品牌车型,日产则通过共享产线提升效率。消息传出,连横须贺市市长也示:这不仅是工厂的重生,更是整个城市的希望。
这场合作的核心是“制造经验+科技基因”的深度互补。日产在电动车领域拥有13年技术沉淀,其多合一(X-in-1)动力总成技术可将电机、逆变器等核心组件集成,使成本较2019年降低30%。更关键的是,追滨工厂将成为技术融合的试验场。日产的e-POWER增程技术与鸿海的智能座舱系统将在此整合。
合作破局,传统与科技的新组合
转机出现在鸿海集团的战略布局中。这家全球电子代工巨头正积极拓展电动车业务版图,此前已决定向三菱汽车供应电动车,并与三菱扶桑就EV巴士供应展开洽谈。鸿海看中追滨工厂的现成产能和完整产业链,计划在此生产自有品牌电动车。对日产而言,将闲置产线交给鸿海,能显著提升工厂整体运转效率,实现双赢。
日产内部文件显示,关闭追滨工厂需支付数十亿日元裁员补偿。而合作不仅能节省这笔支出,还能避免设备处置成本及供应链断裂损失。鸿海电动车业务首席战略官关润对合作表达了积极态度。日产与鸿海的联手,标志着传统车企与科技制造巨头的深度融合。
产业链的“蝴蝶效应”
追滨工厂的免于关闭,首先保障了3900名员工的就业稳定。这些工人中不乏世代服务于工厂的资深技工,合作将维持技能传承和社区稳定。更深远的效应在产业链层面显现。工厂周边聚集的数百家日产系零部件供应商,曾面临订单枯竭危机。
“鸿海的电动车生产需求将激活这些供应商,推动它们升级为电动车配套企业,”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传统发动机部件制造商可转向电池壳体或电驱系统制造,实现产业转型。
这种转型对日本制造业至关重要。丰田章男曾警告,若全面转向电动车,日本汽车业可能损失550万个岗位。追滨工厂的合作模式,为这一困境提供了解决思路。
日产电动化转型的关键落子
对日产而言,此次合作是其全球重组计划的关键一环。公司计划将节省的资源投入固态电池研发和电动车型开发。追滨工厂的转型将成为日产电动化战略的试验田。该工厂可快速切换为电动车专用生产线,利用现有基础设施降低转型成本。
鸿海的加入带来额外优势。作为全球最大电子代工厂,鸿海在电池系统、智能驾驶和供应链管理上拥有深厚积累,能弥补日产在电动化领域的短板。这种跨界合作正成为全球趋势。与大众-福特联盟不同,日产-鸿海模式更侧重制造端整合,可能重塑日本汽车生态。
汽车网评:
日产与鸿海的合作,本质上是一场传统制造业与科技巨头的双向救赎。特别是对日产而言,它保住了技术传承的火种,为电动化转型赢得喘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