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汽车行业传来几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比亚迪全国范围内叫停“限时一口价”,特斯拉中国上调Model 3长续航版售价1万元。这些举动或许意味着,持续数轮的车市“价格战”,终于开始降温。
过去几年,汽车行业经历了从“油电同价”到“电比油低”的转变,从主流品牌卷价格、卷配置,到高端品牌也被拉下神坛,轮番上演“打骨折”的促销大战。短短三年,行业内“卷”出了四轮大降价。但当所有人都发现“越卖越亏”“价格再降销量也提不上去”时,刹车成了必然。
高增长背后,是利润下滑的焦虑
根据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全国汽车产销量都保持了双位数增长,看上去市场表现不错。但与此同时,整车厂商利润承压、供应商账期变长、经销商苦撑亏本经营的声音也在变多。
“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正在成为车市新常态。原因很简单:过度打价格战,虽然短期能带来销量,却严重压缩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利润空间,甚至引发质量下滑、供应商生存困难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不合理的低价竞争,影响的不只是车企有人认为,“降价”是对消费者最直接的利好。但在汽车这样一个高价值、强关联的行业里,低价并不等于真正的“性价比”。
一辆车的研发、制造、售后,都涉及庞大的系统协作和持续投入。过度压价意味着部分企业可能开始牺牲研发投入、偷工减料,甚至隐患频出。这不仅伤害了品牌,更潜藏着对消费者安全的威胁。
更严重的是,一旦“无序内卷”成为主流打法,会打击那些真正踏实做技术、做产品的企业信心,整个行业将陷入“只拼价格、不拼实力”的死循环,创新力反而会被慢慢消磨掉。
政策出手,行业重建秩序
最近几个月,相关部门已多次发声治理“无序竞争”,鼓励企业走品质路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也发出倡议,希望企业“回归理性竞争、守住底线、维护生态”。这些信号释放出一个明确方向:靠低价跑量的时代将被限制,行业将步入规范发展阶段。
本文由【吉融|智慧金融科技平台】编辑发布
关注“吉融”,获取更多真实实用的金融干货与行业洞察
上一篇:解读蔚来ET5T 十万超值增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