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工人话产改
从齿轮到引擎:我的十五年与恒远的“破局之战”
安徽恒远电子称重设备有限公司“恒远”工匠
郭汝仪
作为生产一线摸爬滚打十五载的“老把式”。我曾以产业工人不过是企业机器上的固定齿轮,日复一日重复既定轨迹。然而,参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这些年,我切身感受到,这场改革绝非简单的制度更新,而是点燃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更是重塑工人价值、激活企业生命力的破局之战。
记得2020年产改的风刚刮到公司的时候,公司组织全员培训,我心里直犯嘀咕:这么多年都干过来了,那些设备我闭着眼都能操作,还能学出什么新花样?直到参加“智能设备操作专班”跟着技术骨干拆解新型称重传感器。才发现过去靠经验来校准误差,原来能用算法精准控制,彻底改变了我对这份工作的认知,也让我亲眼见证了企业从“追赶者”到行业“排头兵”的蜕变。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带来的不只是技能提升,更打开了我们参与企业管理的通道。公司推行“恒远名匠”“恒远工匠”评选制度后,车间掀起了一股“比学赶帮超”的热潮,大家都铆着劲的学技术钻技能,我的“恒远工匠”证书就是那时候拿下的。
2021年公司全面推行“金点子”提案制度后,我和班组同事琢磨出“轨道式”制作平台被采纳,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把不良率从2%降低到0.7%,还拿到了专项奖励。现在每月“职工议事会”上,我们能和研发、销售部门面对面提建议,我们提出的“客户现场调试数据实时回传”方案,让售后服务响应速度提升了40%,这种被重视被需要的感觉,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不只是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更亲切感受到产业工人的存在感和自豪感。
最让我惊喜的是职业发展路径的变化。以前想晋级晋升只能往管理岗位上挤,现在公司建立了《技工晋级专项考核标准》等多通道成长体系,我凭借在生产中的突出表现,成为首批“技能带头人”,带起自己的创新工作室。看着亲手培养的徒弟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的重要作用,那种成就感比多拿几个月奖金还要实在。
通过打破晋升晋级的“天花板”,构建起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曾经,只有转入管理岗才能获得发展机会,如今企业设立“恒远名匠、工匠、技师”等荣誉序列,将技术创新成果与薪酬晋升直接挂钩。这种尊重与激励,让车间里的“技术大拿”们纷纷走出“舒适区”,主动参与工艺革新。截至今年,公司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更触动我的是,改革赋予工人参与企业治理的“话语权”,公司凡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定,均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这种从“执行者”到“主人翁”的角色转变,让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就像为企业装上了智能引擎,技能培训是燃料,点燃创新动力,职业发展道路是传动装置,释放人才潜力,民主管理机制是导航系统,校准发展方向。当每一位工人的智慧与力量汇聚成河,企业高质量发展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脚踏实地,步步向前的生动实践。这场改革改出了工人的尊严与价值,更改出了企业破茧成蝶的无限可能。
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将带领徒弟们继续攻关,在智能称重领域干出更多“恒远制造”的新名堂,为实现公司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