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和一位汽车销售聊天,他跟我说,现在汽车行业那真的是起了大变化,连 BBA 展厅里的人都没以前多了。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就好比一家百年老店,一直以来都是宾客盈门,突然之间门可罗雀,这可不只是销量下滑那么简单,而是消费者连进去看看、比较比较的兴趣都没了,这才是最让人担心的。
咱们把时间倒回 2018 年,特斯拉在上海拿地建厂,从那以后,汽车圈就一直喊着要变天了。后来 “蔚小理” 这些新势力也崭露头角,可 BBA 的 4S 店呢,依旧是人来人往。就说去年宝马 X5 国产加长版上市的时候,有些店甚至还要加价 5 万才能提车。那时候大家嘴上都在吐槽 BBA 吃老本,可身体却很诚实,该刷卡还是刷卡。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 2024 年,不得不说,人家百年来积累的底蕴确实厉害,就像金庸小说里张三丰的太极拳,不管外面的招式怎么花哨,它自岿然不动。
但今年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北京有个宝马 4S 店的销售主管跟我讲,他们店周末的客流量比去年同期少了差不多四成。以前客户一进门,第一句话就是问有没有现车,现在呢,都在问他们家的辅助驾驶跟问界比起来怎么样。你看,这变化多明显啊!
其实啊,这种变化看似突然,实则是中欧汽车工业发展路径差异长期积累的结果。欧洲人把造车当成一门艺术,而咱们中国人把造车看作是科技。就拿大众集团前 CEO 迪斯来说,当年他努力推动电动化,结果呢,被工会和董事会联手赶下了台。你瞧瞧,这就能看出欧洲汽车市场的一些问题,德国人不是没能力搞创新,而是传统燃油车产业链上的既得利益集团太多了。从发动机工程师到变速箱供应商,每个人都守着自己的 “蛋糕”,不愿意改变。
再看看咱们中国的车企,理想汽车的创始人李想就说过:“我们公司最大的好处就是没有历史包袱,在会议室里大家吵得再厉害,第二天就能拍板决定方向。” 这种差异在技术路线上体现得特别明显。这两年 BBA 推出的电动车,像宝马 iX3、奔驰 EQC,本质上还是油改电的思路,电池包就像是见缝插针一样塞在底盘里,车机系统还是老样子。可中国的新势力呢,玩的都是原生纯电平台。比如说蔚来的 NT2.0 平台,既能兼容换电,又支持超快充;小鹏的扶摇架构,直接就预埋了 XNGP 智驾系统的硬件。还有问界 M9 上市时展示的 HUAWEI ADS 2.0 高阶智驾,在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官网上明确写着 “不依赖高精地图”,这技术魄力,欧洲车企很难比。
说到智能座舱,差距就更明显了。你坐进 BBA 的车里,说不定还在到处找物理按键调节空调呢,可蔚来 ET7 的 NOMI 已经能通过眼球追踪,主动帮你调节座椅角度了。去年有个宝马车主吐槽,说自己花 80 万买的 i7,车机卡顿得厉害,居然要升级一个收费订阅包才能解决。这事儿在社交媒体上一下子就炸开了锅。再看看人家理想汽车,每个月都会按时进行 OTA 升级,都快成行业标杆了。这不是说欧洲人的技术不行,而是他们的产品思维还停留在机械时代,就像当年诺基亚能造出特别结实、能砸核桃的手机,却不明白消费者为什么会喜欢触摸屏手机一样。
在供应链管理上,两者的差距也很大。欧洲车企到现在还在用 “年度改款” 那套老办法,可中国车企已经把产品迭代周期缩短到 6 个月了。这背后靠的是长三角、珠三角那些密密麻麻的零部件企业,从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到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开车两小时就能跑完整个产业链。慕尼黑的车企高管来上海参观的时候,看到本土供应商上午送样品,下午就能修改设计,都惊讶得不行,直呼这不符合质量管控流程。但他们没意识到,正是这种看似不规范的做法,成就了中国速度。
最根本的,还是对用户需求的理解不一样。BBA 总喜欢强调自己 “百年造车底蕴”,可现在的年轻人追求的是科技平权。华为的余承东在问界 M7 发布会上说:“我们重新定义了智能豪华,不是靠真皮座椅和桃木饰板,而是靠能让车自己找停车位的技术。” 这话听起来有点狂,但确实说到点子上了。蔚来官网上最近推出了电池灵活升级服务,车主可以按月租用不同容量的电池包,这种商业模式创新,欧洲车企想都想不到,不是因为技术做不到,而是思维转不过弯。
不过话说回来,BBA 现在面临的困境,也不能全怪欧洲人不积极。他们也有自己的难处,比如说严苛的环保法规、强大的工会势力,还有对失业率的政治顾虑。就拿大众集团来说,去年他们被迫保留内燃机研发部门,明明知道电动化是未来的趋势,可一想到要裁掉几万发动机工人,政客们就不敢轻易签字。再看看咱们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直接带动了 300 多万个就业岗位,工信部官网上都有数据。咱们政府有决心搞 “换道超车”,本质上是用发展增量来化解改革的阻力,这一点欧洲还真学不来。
现在的情况,特别像当年手机行业的变革。诺基亚的 CEO 曾经感慨:“我们没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输了。” 说不定过不了多久,BBA 的高管也要发出同样的感慨了。不过汽车产业可比手机复杂多了,BBA 手里还有底盘调校、品牌溢价这些拿手本事。只是当消费者开始把 “智能体验” 看得比 “操控感受” 更重要,作为购车的主要标准时,游戏规则就已经变了。这就好比数码相机出现后,柯达就不行了,不是因为胶片质量不好,而是人们发现拍照不用再洗照片了,多方便啊。
中欧汽车业的这种变化,表面上看是技术路线的竞争,实际上是两种工业文明的碰撞。欧洲讲究工匠精神,中国擅长迭代创新;欧洲追求机械完美,中国拥抱数字革命。这两种方式没有绝对的对错,只能说时代的车轮一直在向前滚动,谁能更好地适应,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
好啦,今天关于德系车为啥卖不动,李想又是怎么说的,就跟大家聊到这儿。如果觉得我的分享有用,别忘了点赞关注,祝点赞的朋友都能发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