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近日,全球轮胎巨头米其林再次抛出重磅消息——宣布将在年底前逐步关停位于巴西圣保罗州瓜鲁柳斯的工厂。这是继今年初关闭墨西哥工厂后,米其林在美洲大陆关停的第二家工厂,标志着其全球产能布局正经历深刻调整。而回看2024年以来,米其林关厂裁员的步伐并未停歇,从美洲到欧洲,一系列动作背后,既有应对亚洲高性价比产品冲击的无奈,也折射出其主动优化结构、聚焦高附加值业务的战略意图。
巴西工厂关停:亚洲竞争压力下的“断臂求生”
米其林于6月27日确认了巴西工厂关停的消息。这家主要生产摩托车和自行车内胎、工业轮胎及半成品的工厂,雇佣了350名员工。米其林明确将此举归因于大量亚洲高质价比轮胎涌入南美市场,导致其巴西工厂陷入产能过剩。尤其令人担忧的是,亚洲出口到南美的两轮车内胎和工业轮胎,价格甚至低于当地生产成本,直接冲击了米其林相关产品的本土销售。面对这一趋势,米其林预测亚洲低价轮胎的热销几乎不会改变,因此,“关闭活动的决定是最后的手段”。
米其林在巴西的产能布局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彼时,为与美国及亚洲轮胎企业竞争,米其林选择了成本相对较低的巴西建厂。尽管曾遭遇巴西经济危机的冲击,但在本土人才戈恩的管理下,米其林成功渡过难关并实现增长,一度成为全球轮胎行业的领头羊。然而,进入2020年后,随着亚洲轮胎新一轮“价格战”在全球市场展开,米其林在巴西的这些传统产能再次面临严峻挑战。
美洲产能调整:从墨西哥到巴西
与巴西工厂关停的原因略有不同,今年6月初,米其林宣布关闭墨西哥克雷塔罗州的工厂,主要是为了实现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市场的转型。克雷塔罗工厂因生产的小尺寸轮胎已不符合市场向大轮辋、大轮胎过渡的需求而被认为“过时”。米其林将生产转移至其墨西哥更现代化的莱昂工厂。如今巴西工厂的关停,则更直接地指向了亚洲低价产品带来的产能过剩问题。
目前,米其林正在与巴西当地工会就关厂事宜进行谈判,并计划为受影响的员工提供包括提前退休、内部转岗、外部流动支持等多元化安置方案。
欧洲关厂裁员:优化结构与成本压力并存
2024年以来,米其林的关厂裁员浪潮不仅限于美洲。在欧洲,米其林同样动作频频。集团与法国乔莱(Cholet)和瓦纳(Vannes)的工会就员工遣散费达成协议,计划最迟在2026年初关闭这两家历史悠久的轮胎工厂。这两家工厂主要生产入门级乘用车、轻卡轮胎及钢帘线等产品,受亚洲低价轮胎侵蚀和欧洲高能源成本双重挤压,盈利空间持续收窄。这两家工厂的关闭将影响1254名员工。在与工会的谈判中,米其林提供了内部流动、提前退休(约15%员工,150-180人,提供相当于工资75%的过渡期薪酬)以及外部流动支持(约73%员工,提供最长24个月的重新部署假及相当于薪酬净额90%的津贴)等多元化支持措施。
战略背后的逻辑:收缩与聚焦
米其林这一系列关厂裁员行动,与其2024年的财报表现息息相关。财报显示,受全球轮胎销量下滑、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米其林净利润微降至19亿欧元。然而,与其“收缩”动作形成对比的是,米其林每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却稳步增长。这“一降一增”恰恰揭示了其核心逻辑:砍掉低效、低附加值的产能,集中资源押注高附加值领域,如高端轮胎、电动化相关产品等。
无论是美洲的关停,还是欧洲的调整,米其林都在进行一场艰难的平衡:既要应对亚洲市场竞争带来的现实压力,又要主动优化全球布局,为未来转型蓄力。这家百年轮胎巨头,正试图在“裁员关厂”的阵痛中,找到通往下一阶段增长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