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作业突然“文雅”得可疑
作为大学辅导员,最近查阅学生作业和审核学生活动方案时,我敏锐察觉到异常的“蜕变”。以往措辞青涩、逻辑松散的文章,突然变得辞藻华丽、结构精巧,有些专业术语旁还工整标注着英文注释,甚至活动方案里的内容设想和规划都带着AI式的滴水不漏。起初,我为学生的用心和进步感到欣慰,但当相似的“完美”文章高频出现,甚至不同学生的文章里出现类似的遣词造句和排版结构时,我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
通过私下里与学生们交流,发现自今年起,学生不少作业和文章都开始由AI代劳,“AI直接把我想说的都写全了”“我现在一小时就能完成作业,不用熬夜了”“我现在写的东西高级多了”。种种看似“自我进化”的表象下,实则是学生思维惰性的滋长,以及学术与实践能力的悄然退化。
哪种文章的AI痕迹过于明显?
AI生成的文章看似无懈可击,实则暗藏诸多破绽。
首先是 语言的同质化,AI出的文章容易出现套话的倾向,比如学生在总结活动成果时,总以“通过本次活动,有效提升了参与者的XX能力,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收尾,毫无个人特色。
其次, 强调逻辑性的连续词过多出现。我在查看学生的课程作业时,发现30%的文章中大量出现“第一,第二,第三,总而言之”“首先,其次,最后,综上所述”的表述,若只是整篇文章的大框架如此,倒也符合逻辑,但一篇文章中有一半的结构皆使用如此逻辑,未免有些奇怪了。
此外,还有一种明显的AI痕迹是 文章过长,有些同学认为通过AI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地产出长篇幅的文章,还能体现做作业的认真态度,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我时常收到500字的心得感悟(要求200字)、2000字的课程作业(要求1000字),且文章中出现大量的相似语句,可能50字能够讲清楚的意思,经过AI的大力产出便生成了200字,导致文章语言啰唆,重点不清晰等问题。一旦学生过度依赖AI,便会逐渐丧失逻辑思维与创新思考的能力。
如何善用AI而不是被AI支配
AI本质是工具,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驾驭。学生应将其定位为学习的 “助手”而非“替身”。在撰写论文或完成课程作业的过程中,AI的确能发挥显著作用,比如借助它快速检索文献,能在海量资料中精准定位所需内容;运用它梳理研究框架,可高效搭建起论文的基本架构;利用它进行语句的修改和润色,能让文字表达更加流畅优美。
然而,无论AI多么强大,核心观点与论证都必须深深扎根于自身的思考。因为只有融入个人思考,学术成果才会拥有独特的灵魂,才会彰显出真正的价值与意义,这是AI永远无法替代的关键所在。
作为辅导员,我建议学生们可以采用 “AI辅助+人工优化”的模式,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用AI快速生成文章的标题和大纲,先做初步框架搭建,再逐步推敲修改,补充个人见解与真实案例,杜绝照搬生成结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实践活动等,在与他人的思想碰撞和实际操作中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当我们在谈论AI时,我们在害怕什么
上周,一个擅长使用AI的学生满脸苦恼和我交流道:“老师,我现在连生日祝福都不会写了!”这句话如警钟般敲响。比AI取代人类更可怕的,是人类主动放弃思考的尊严。当学生习惯用AI完成作业、撰写方案,甚至连日常表达都依赖智能工具时,他们正在失去的不仅是学术能力,更是对生活的感知力与创造力。
AI能生成论文,但生成不了你熬夜写作业时掉的头发;AI能计算大学四年的GPA,但计算不出你真正成长的轨迹;当某天AI替你写完人生,你终将发现:最珍贵的不是完美的作业,而是那个会犯错、会思考、能进步,闪耀着人性光芒的你自己。科技发展的初衷是赋能人类,而非让人类沦为工具的附庸。愿每位同学都能在智能化浪潮中保持清醒,用独立思考的光芒,书写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