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哪吒汽车曾被视为一匹突如其来的“黑马”,在2022年凭借超过15万台的交付成绩,一举超越了蔚来、小鹏、理想,成为了新势力中的销量冠军,开创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刻。背后,不仅有360和宁德时代等巨头资本的注入,还有国资背景的强大支持,三年内投入近200亿资金,哪吒似乎已经握有了制霸市场的“王牌”。
然而,命运的急转直下让哪吒汽车从巅峰滑落。到2024年,企业陷入了降薪裁员的困境,工厂生产也陷入停滞。而进入2025年,研发团队和供应商联合围堵总部,CEO滞留英国的消息四散传播,哪吒被推向了破产审查的风口浪尖。
曾经依靠“土狼战法”迅速打开市场局面的哪吒汽车,究竟为何从成功走向困境?外界的声音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低价策略导致了市场的反噬,也有人质疑品牌定位的不清晰,甚至“5亿换logo”的传闻成为焦点。但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或许应从创始人团队的“双驾马车”模式着手,探讨其背后更为复杂的战略、管理以及市场因素,从而揭开这场跌宕起伏的商业故事的真相。
(一)低价策略:崛起与衰退的双刃剑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新能源车市场,哪吒汽车的创始人方运舟和CEO张勇组成的“黄金搭档”曾为品牌的崛起书写辉煌篇章。方运舟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成功研发出奇瑞的首款纯电动车,而张勇则凭借出色的营销能力,以“土狼战法”迅速将北汽EC系列打造成了市场爆款。
2018年,二人携手开启了创业之路,并以“极致性价比”作为武器切入市场。首款车型哪吒N01以5.98万的亲民价格和300公里以上的续航迅速获得市场青睐,成为共享出行市场的抢手货。2019年,哪吒汽车跻身新势力第一梯队。随后,哪吒V延续了“加量不加价”的策略,2021年销量接近5万台,一举摘得纯电SUV销量冠军,进一步奠定了其市场地位。
凭借着《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的热潮,哪吒汽车巧妙借势,将品牌形象从B端市场推向了C端市场,最终在2022年登顶新势力销量冠军,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二)高端化转型:追逐甜点,舍弃主食
然而,随着2022年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骤然退坡,哪吒汽车依赖的低价策略丧失了市场优势。曾经以性价比称霸的哪吒V,在比亚迪“刀片电池”技术与五菱极致成本控制的双重压力下,10万元级市场份额被迅速蚕食。
在面临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时,哪吒汽车却选择了冒险转型,推出了30万级的高端车型哪吒S和哪吒GT,企图摆脱“网约车专属”的标签。然而,这一策略的实施并未如愿以偿,品牌定位的混乱进一步加剧。依赖B端市场的哪吒,60%的销量仍来自于共享出行,而高端车型年销量不足2.5万台,暴露了其在技术与品牌溢价方面的不足。
相较于蔚来、小鹏、理想等竞争对手,哪吒的研发投入仅为其十分之一,缺乏支撑高端化转型的技术积累,并且在匆忙的转型中,丢失了性价比的核心竞争力。正如某位内部员工所说,哪吒汽车的决策犹如“放弃主食,追逐甜点”,这一误判让品牌逐渐迷失了方向,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困境。
哪吒的困境,折射出整个国产新能源新势力的焦虑。新能源造车是一场残酷的“烧钱游戏”,蔚来和小鹏分别投入了超过千亿和四百亿资金,而哪吒的三年亏损已达183亿,2023年研发投入仅为15.97亿,远未达到行业“入场门槛”。缺乏核心技术壁垒和规模效应,品牌在补贴退坡、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举步维艰。
这场由哪吒汽车揭开的行业困局,深刻反映了新能源赛道“烧钱换市场”模式下的危机:如何在资本的狂欢与理性的技术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成为所有厂商面临的巨大挑战。随着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存量竞争”,缺乏技术、品牌溢价和融资能力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
哪吒汽车的衰退轨迹,尤其具有警示意义:在智能电车时代,单纯依赖低价冲量、资本输血和营销噱头,终究难以抵挡潮水退去后的考验。如今,哪吒能寄托希望的或许仅剩海外市场的拓展和资本并购,但随着行业洗牌的加速,未来在技术护城河不稳、现金流紧张的情况下,这些车企的“生死时速”或将愈发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