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改赋能
唱响世界强音
中鼎集团
自1980年扎根皖东南生态之城宁国,中鼎集团44年来始终专注于汽车零部件赛道,实现了从地方企业到跨国集团的华丽蝶变。凭借硬核实力,中鼎集团连续跻身“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20 强”“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在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百强中稳健前行。今天,将以小编视角探寻中鼎集团在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创新实践。
一、党建领航:锻造红色引擎 夯实发展根基
建厂之初,中鼎便锚定 “党建强企”战略,将党组织建设写入企业发展基因。1999年成立党委后,构建起“集团—子公司—车间—班组”四级组织架构,同步搭建党支部、工会、团委等党群组织矩阵。如今,2个党总支、23个党支部、51个工会组织协同发力,通过党组织与管理层交叉任职、党群联席会议等机制,每年列支1000万元专项经费,将党建工作纳入KPI考核体系,实现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集团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等国家级荣誉,实现党群工作“国字号” 荣誉全满贯。
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中鼎集团创新实施“三向培养”工程,暨培养党员变骨干、骨干成党员、党员挑大梁,同时构建党员人才优先引进、党员职工优先培育、党员骨干优先提拔的“三优先” 人才快车道,持续为先锋队伍注入新鲜血液。近三年累计引进党员人才26人,培育党员骨干110名,其中25人成长为管理干部。在厚爱的基础上,中鼎集团纪委监察部牵头出台《党员干部十条禁令》,通过廉洁承诺书、定期提醒卡等制度,为党员队伍建设筑牢纪律防线。
二、制度革新:打通晋升通道 激活人才动能
中鼎集团以制度创新破解职业发展瓶颈,一方面优化薪酬、奖惩、劳动关系等核心制度,另一方面为高技能产业工人量身定制“技术工人—技能专家—首席技师”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双通道晋升体系。通过年薪制、股权制、关键岗位津贴等激励措施,实现技术人才与工程人员待遇互通。2022年以来,22名高级技师、81名主任级工程师纳入核心人才库,关键工序技术工人薪酬平均提升35%。
人才是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最大变量,中鼎集团在人才培育上创新实施产教融合新模式,通过构建“鼎足—鼎级—鼎尖”三级培养体系,联合高校开设 “3+2 冠名班”,源源不断为企业输送专业技术人才。2024年开展1324批次培训,总课时累计22.35万课时,人均参训 46.64小时。企业自主开展成型、炼胶等工种技能认定,为1263名中高级工颁发证书。依托与清华、浙大等高校共建的产学研战略联盟,以及国家级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推动四大产品技术达全球领先水平。
三、文化聚力:搭建成长舞台 赋能全员发展
中鼎集团注重基层活力,全面推广“HCC(幸福文化圈)”品牌项目,以班组为单位、“双圈长-九圈委”模式,自主开展技能比武、公益服务等各类活动。目前,建成幸福文化圈550个、覆盖2.2万余人、员工参与率达98%。HCC搭建起普通员工展示自我的广阔舞台,实现员工满意度提升35%、离职率下降32%的显著成效。同时,依托 "关爱八宝" 专项行动,加强对新人的关心关爱,将新人留存率从不足50%提升至81.85%,打造出“人人有舞台、个个能出彩”的活力生态。
在公司管理上,中鼎集团创新开展“我要举手” 活动,以红、黄、蓝三色手势牌,搭建起建议提报的便捷通道,形成“人人可举手、举手即认可、举手有奖励”的参与机制。活动以来,共收集建议2036条,转化改善方案407项,年节约成本超千万元,打破了传统管理边界,赋予员工更多的提案权、话语权,推动产业工人从执行者向管理者的身份转变,激活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四、科创驱动:厚植创新沃土 点燃发展引擎
中鼎紧扣高质量发展需求,创建“鼎湖科创基金”,激发技术攻关活力。每年董事长夏鼎湖个人注资1000万元,专项奖励企业内部技术创新项目。目前,共开展18期评选活动,累计嘉奖1513项创新成果,发放奖金2656万元,单个项目最高奖励77万元。在基金激励下,推动企业内部创新课题不断涌现,成果转化率持续攀升,实现公5G新能源密封件、轻量化底盘部件等核心技术实现突破,助力产品打入国际一流供应链。
为锻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公司将 “以赛促学、以赛育才” 作为核心抓手,专门成立劳动竞赛委员会,出台《县级以上竞赛类奖项配套奖励办法》,创新开展“中鼎杯”技能比武、“金点子” 擂台赛等特色赛事,全面覆盖设计、质量、安全等核心领域。近年来,集团公司培育出县市级以上劳模工匠、技术能手120人,其中2人荣获全国劳模称号,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注入强劲人才动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迈向新台阶。(王秀芳)
宁国市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