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赛的硝烟终于散去,京浙G4大战结束了,这场比赛的结果并非如许多人预料般简单,反而透露出一丝异样的紧张感与复杂。广厦队凭借布朗那令人瞠目结舌的44分表现,以及孙铭徽和胡金秋的48分支持,三大主将的合力砍下了92分,最终在北京北汽的主场上演了惊天逆转。在末节,广厦通过极富韧性的防守,将北汽压制得几乎无法喘息,凭借一次次的抢断和失误制造,迅速打出一波23-5的反击波,将总比分从1-2扳平为2-1。这一波突如其来的翻盘,无疑将广厦推向了一个更有利的局面,主场优势也随之归来。而王博,也在G2成功破解周琦后,找到了应对陈盈骏和杰曼的战术方法。
此刻,北京北汽的教练许利民恐怕正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仔细审视比赛录像,弄清楚为何在第四节上演了如此令人费解的崩盘——5-23的差距,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许利民应该在这个时候全面检讨,寻找其中的原因,而在这之前,不妨看看两位篮球媒体人如何解读北汽这次意外的末节失利。
其中,一位知名篮球评论员“别跑刚被猪”提出了自己的战术分析。他指出,北汽之所以崩盘,是因为在第四节面对广厦灵活多变的防守,他们完全没有做好准备。根据这位专家的统计,广厦在比赛的最后五分半钟内,几乎每个回合的防守战术都不尽相同,时而是人盯人,时而是包围式防守,贝壳防守、23联防以及32联防也接连登场,防守的变化极大,完全打乱了北汽的进攻节奏。
从这一角度来看,王博的确展现了不小的策略勇气。然而,王博也是在绝境中被逼无奈,若不是赵嘉仁赛季报销,吴骁又因为周琦的防守吃到六犯,王博怎会只得以如此非常规的阵容应战?实际上,从整个比赛过程来看,广厦每一节的战术策略都在不断变化。首节时,广厦便聚焦于内线进攻,虽然全队22次运动战出手,仅4次三分出手且一球未中,但他们依然通过内线进攻取得了近六成的得分。
然而,进入第二节,广厦的进攻逐渐受限,外线三分失准,而周琦的防守又限制了他们的内线进攻。尽管如此,王博并未因此失去信心,而是巧妙调整战术。进入第三节,布朗、胡金秋和朱俊龙便开始利用外线做文章,布朗独自命中3记三分,广厦单节命中了6个三分,投射火力突然爆发,进攻节奏也因此得以打开。
最为关键的第四节,广厦完全没有放松,他们继续强攻外线,发挥第三节的得分优势。然而不同于之前的全员三分投射,王博选择让球队增加外围拼抢的强度,注重制造对方失误并借机反击。不可忽视的是,吴骁的六犯下场,王博显然有所预见,毕竟在前两场比赛中,北汽往往在第四节针对吴骁进行强打,要么制造犯规,要么限制他发挥。尽管如此,王博依旧坚持了他的战术,不断变化防守体系,打得北汽手足无措。
而广厦的这场比赛,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球队的内线缺乏强有力的中锋。在赵嘉仁赛季报销后,广厦的内线更显薄弱。胡金秋能够利用进攻撕破对方防线,但奈特和卡尔顿却难以突破范子铭和丘天的防守。因此,王博只能选择打小球战术,拼尽全力加快比赛节奏,虽然体能消耗巨大,但却是唯一能应对北汽强力防守的策略。
从这三场总决赛的表现来看,广厦每一场都有不同的战术调整,而北汽则只是小幅度修补。在上一场,翟晓川屡屡被胡金秋点名,而这场比赛,许利民终于决定不再让翟晓川上场。尽管如此,从赛后的分析来看,第四节,北汽如果早些让翟晓川回场,或许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广厦的防守压力。但许利民似乎过于被王博牵着鼻子走,选择让周琦带领一群身高远逊的球员去拼对方的攻防,而直到比赛接近尾声才做出调整,显然为时已晚。
最终,广厦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通过精准的战术调整和不屈的拼搏精神,成功在敌人最强的时候扭转了局面。而北汽的失利,不单单是战术上的不合时宜,更多的恐怕是因缺乏足够的应变和整体的协调。
总之,比赛虽已落幕,但教训却历历在目。北汽必须在接下来的比赛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战术体系,找到应对广厦强硬防守的办法。而广厦,则可以带着这场胜利的喜悦,继续前行。希望他们能保持这种战斗力,踏上更为光辉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