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摊上大事了。
花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到手后发现就是个“装饰品”?这不是段子,而是数百名小米SU7 Ultra车主的真实遭遇。
事情还得从今年2月说起,小米SU7 Ultra上市时,雷军亲自站台,把这款车吹得天花乱坠.
尤其是那个碳纤维前舱盖,号称“复刻赛道原型车设计”,能“高效导流”“辅助散热”,甚至“提升下压力”。
不少消费者冲着这个黑科技,咬牙加价4.2万选装,结果提车后傻眼了 ,拆开一看,内部结构和普通铝制机盖几乎一样,就多了一块塑料支撑板。
更离谱的是,有车主拿鼓风机对着机盖吹风,盖在上面的纸巾纹丝不动。
说好的“双风道高效导流”呢?合着就是个摆设?
车主们怒了,维权群一夜之间涌进300多人,有人晒订单、录视频,要求小米退车。
他们的诉求很简单:要么退钱,要么重新定配。
可小米的回应更让人窝火,先是轻飘飘一句“信息表达不清晰”,然后甩出个补偿方案:送2万积分(约值2000块),或者改配铝制机盖。
2000块补偿VS 4.2万选装费?这不是打发叫花子吗?
更气人的是,改配铝制机盖还得重新排队,等30-40周。
车主们彻底炸锅:“4万2买俩窟窿眼,当我们是冤大头?”
5月10日,雷军发了一条耐人寻味的微博,说“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时期”,还提到自己情绪低落,取消会议、停更社交账号。
可车主们不买账:“雷总,艰难的不是你,是我们这些被忽悠的车主!”
这事儿闹到现在,已经不是简单的“货不对板”了,而是赤裸裸的信任危机。
小米造车,从一开始就打的是“技术+情怀”牌。
雷军亲自下场,把SU7 Ultra包装成“地表最快四门量产车”,粉丝们热血沸腾,排队交钱。
可现实呢?赛道级风道变“装饰孔”,马力解锁还得刷赛道成绩,这哪是卖车,简直是卖“期货”。
更讽刺的是,就在车主维权的同时,小米还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新车YU7的发布。
可问题是,如果连SU7 Ultra这样的旗舰车型都能翻车,消费者还敢信小米的下一款车吗?
法律上,这事儿其实挺明朗。
律师说了,如果宣传和实物严重不符,车主完全可以主张“退一赔三”。
但小米显然不想走到那一步,所以现在拼命打太极,试图用“表达不清晰”蒙混过关。
可消费者不是傻子。
这次风波,表面上看是“碳纤维机盖”的问题,但背后暴露的是小米汽车的致命短板,过度营销,产品却跟不上。
在手机行业,参数吹高点,用户可能忍了;但在汽车行业,这可是关乎安全、性能和真金白银的大事。
雷军总说“小米要造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可如果连高端车主都忽悠,以后谁还敢买?
眼下,维权群的人数还在增加,舆论持续发酵。
小米要么拿出诚意解决问题,要么等着被法律和口碑双重反噬。
毕竟,信任这东西,一旦碎了,再想拼回来,可就难了。
下一篇:更轻更帅更猛 试驾哈弗猛龙燃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