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以其高额的初始投资和长期的回报周期著称,这使得众多车企不得不通过借贷来支撑其业务扩展和技术更新。这种模式下,随着销量的增长、规模的扩大以及收入的提高,企业的债务水平也随之攀升,形成了一种循环。因此,即使是那些拥有巨大市场份额和丰厚收入的汽车制造商也常常面临严重的债务问题,高负债率成为了该行业的普遍现象。数据显示,当前国内外主要汽车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通常都超过了60%,有些甚至达到了80%以上。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几年中国本土品牌的负债比率正在逐渐降低,比如比亚迪,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末,其资产负债率已经降到了74.6%,并且大部分负债为无息负债。
从负债率来看,国内外主流车企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超过60%,部分车企甚至超过80%。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国内车企的负债率呈现出下降趋势。以今年第一季度财报为例,比亚迪资产负债率较2024年末下降至74.6%,其总负债5800亿元中无息负债占比达90%。相比之下,外资车企的负债率则呈现上升趋势。比亚迪表现格外突出,近半年负债率下降近七个百分点,已降至70.7%,按照当前趋势,今年内负债率有望降至“6”字头。2024年,比亚迪销售427万辆,与通用、福特规模相近。但福特和通用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4.27%和76.55%,比亚迪仅为74.64%;福特和通用总负债在同期营收的占比超过100%,比亚迪仅为75%;通用和福特的有息负债分别占总负债的61%和66%,比亚迪仅为5%,偿债压力明显更小。
拆解负债结构后我们发现,车企总负债由无息负债和有息负债构成。其中有息负债才是需要支付利息的真实负债,其占比是衡量车企财务稳健性的关键指标。当有息负债在总负债中的占比低于30%时,表明车企财务稳健性较高;而当占比高于50%时,则需警惕利息负担可能引发的流动性危机。
对比2024年财报,我们发现通用汽车、奔驰、宝马等外资车企的有息负债规模庞大,而丰田的有息负债在总负债中的占比更是高达68%。相比之下,国内主流车企对有息负债的依赖程度较低,占比均维持在20%以内。例如,吉利和长城的有息负债占比分别为17%和12%,比亚迪的有息负债仅占其总负债的5%。
无息负债中的应付账款也备受关注。随着车企规模的扩大和营业收入的增长,其对外采购与合作的体量也随之增加,应付账款也随之增多。因此,应付账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也被视为衡量车企经营健康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国车企凭借其在电动化与智能化领域的先发优势,成功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本土品牌不仅在销量上取得了显著突破,更是在财务稳健性方面树立了行业标杆。这标志着中国汽车产业正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即在追求市场份额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预计未来几年内,随着更多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中国车企在全球市场上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