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概述
本项目是公司智慧交通业务的能力升级项目。公司面对交通基础设施新基建的智慧化发展转型需求,基于当前公路基础建设的状况和公司的业务发展状况,拟进行智慧公路关键物联网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新增智慧工地物联网检测装备与平台、数字公路孪生感知装备、绿色交通物联网环境监测与治理装备等产品的产能。本项目总投资 10,780.82 万元,建设期为 2 年,达产期为第 4 年,实施主体为中路交科,建设地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海桥路 8 号。
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智慧工地物联网检测装备与平台 1,050 套,数字公路孪生感知装备 1,450 套,绿色交通物联网环境监测与治理装备 150 套。
(2)项目投资建设方案
本项目预计总投资额 10,780.82 万元,本项目拟新增设备及软件投资 3,154.37 万元。
(3)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①顺应行业智能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交通基础设施行业是带动和促进经济增长、保障民生的重要行业。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进行了大规模投资,改变了整体落后的面貌,目前我国基础设施规模居世界前列。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交通基础设施行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和提高服务水平的新阶段,智慧交通成为行业建设的重点方向。
先进信息技术不断落地应用,有利于提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的数字化水平,尤其是以通信、定位导航为代表的新兴技术将推动基础设施远程监测、安全预警、高效管理水平的提升,为交通综合规划、决策和服务提供支撑。
公司长期从事交通基础设施行业技术的开发应用,通过本项目开展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相关检测、定位和感知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活动,符合行业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②有利于增强公司的智慧交通服务能力
公司自设立阶段起即围绕具体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智慧交通相关业务的技术储备与拓展,运用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打造智慧公路业务体系,开发了交通运行状态识别与评估技术、高速公路交通流智慧管控技术、桥梁无损检测技术、沥青快速检测技术、钢桥面系服役状态实时感知系统等。
目前,公司的智慧工地业务已拓展至江苏、浙江、黑龙江、江西、湖北、青海、安徽等省市,具备了较好的业务基础。通过智慧公路物联网装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公司能够整合利用现有技术和资源,聚焦智慧公路业务体系,加大投入,在硬件设备、软件平台等方面进行开发应用,建立围绕交通基础设施的物联网设备开发与产业化的技术能力,提高产品和技术服务能力,增强公司的智慧交通业务服务能力。
③满足下游客户对智慧物联网装备的需要
未来,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运营、管养等将立足于智慧化,对基于物联网、高精度定位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等的智能建造,基于传感器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智能感知与决策系统等方面提出更多需求。
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公司将在多个方向开展研究,包括开发基于区块链的智慧工地物联网检测装备与平台,实现物理设备与检测活动的整合,便于数据管理;开发应用区块链数据溯源技术,实现安全准确的数据溯源查询、统计等;
开发基于北斗系统的智慧公路精密定位装备,实现对施工装备、施工质量的精确管理;开发基于机器视觉的数字公路孪生感知装备,包括多目标追踪微波雷达、运行环境感知装备和内部结构多维度一体化扫描装备等,以满足建设单位、行业检测试验室、监督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对于公路建设管理提质增效的需求。
(4)项目可行性分析
①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智慧交通、智慧公路的建设一直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关于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数字交通发展规划纲要》、《推进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20-2025 年)》等一系列交通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纲要均强调数字公路的建设,包括:“推动先进信息技术应用,逐步提升公路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造、养护、运行管理等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超级计算等新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布局重要节点的全方位交通感知网络”,“具备多维感知、高精度定位、智能网联功能的终端设备应用,提升载运工具远程监测、故障诊断、风险预警、优化控制等能力”,“加快提升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卫星通信技术、新一代通信技术、高分遥感卫星、人工智能等行业应用,打造全覆盖、可替代、保安全的行业北斗高精度基础服务网,推动行业北斗终端规模化应用。”等。
本项目致力于智慧公路物联网装备的开发与应用,有助于推进公路交通智慧化发展。因此,本项目符合政策的要求。
②公司具有扎实的行业技术积累
公司建有“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智慧公路技术开发与养护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研发平台。在智慧高速、智慧工地细分方向,已取得授权发明专利 20 项,软件著作权 58 项,相关成果获得鉴定 7 项,其中“沪宁高速公路超大流量路段通行保障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水平。公司在智慧交通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为本项目的实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③公司具有良好的技术应用能力
公司现有的智慧交通业务,主要围绕智慧工地、智慧感知等方向,帮助公路建设、养护及运营单位通过信息化方式支持工程建设、养护、管理、运营。在智慧交通领域,公司已有产品落地投入应用。
智慧工地综合信息系统基于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对工程建设的人员、机械、物料、检测、环境、安全、质量等业务进行综合管理,以数据化分析、数据化表征为特色,实现多维数据的互联协同,为公路工程建设提供辅助决策、科学管理服务,在安徽合枞、深圳外环、黑龙江京哈高速等 50 余个工程项目得到应用。
公司开发的沪宁高速交通流主动管控平台融合了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依托毫米波雷达,融合多源感知设备动态实时采集交通运行参数,动态评估高速公路运行状态,预测拥堵高峰,为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提供了支撑,提高了交通拥堵治理能力。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公司提供了积极的反馈,促进了技术进步,也提升了公司的技术转化和应用能力,有利于本项目的顺利实施运行。
(5)项目产品方案
本项目面向交通基础设施新基建的智慧化发展转型需求,基于当前公路基础建设的状况和公司的业务发展状况,将进行智慧公路物联网关键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
①智慧工地物联网检测装备与平台
应用 IT 技术,将感应器和装备嵌入仪器设备中,将物联网与现有互联网结合起来,实现检测活动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建设智慧物联网设备和信息系统平台两大板块。
利用计算集群的强大计算能力,对整合的人员、设备、监控、基础设施等实施实时管理和控制,可以更加精细和动态地进行管理检测工作,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检测能力。智慧物联网检测设备主要包括智慧型检测设备和能够实时抓取上传数据的改进型设备,前者有智慧型马歇尔稳定度仪、智慧型钢筋检测仪、智能回弹仪等,后者包括电子天平、红外光谱仪、万能试验机等。
智慧物联网试验检测云平台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融合试验室内的感知设备、试验设备、终端应用等设备,通过人机接口通信技术,构建一个集智能感知、智能检测、信息深度融合与分析、科学自主决策、多业务综合集成于一体的集成化、物联化、智慧化的控制与管理系统,分为 PC 端和 Pad 端两种。
PC 端包含试验检测系统的全部功能模块,可以完成检测任务从下发到报告出具的全部流程,并具有统计分析和监察监控的功能。Pad 端包含试验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主要是方便外出携带和使用,可以实时连接设备进行户外的试验检测,具有离线保存数据及视频、后续实时上传的功能。
②数字公路孪生感知装备
A.多目标多路径雷视融合装备
视频检测器的优势是能够准确区分出交通参与者的类型,缺点是对目标物的速度、位置检测精度较低;毫米波雷达的定位及速度检测精确度高,缺点是对交通参与者类型的区分能力差。公司将在毫米波雷达应用的基础上,融合毫米波雷达和视频检测器,缓解单一传感器在信息获取时的冗余和错误情况,提高系统稳定性和精确性,形成一条全天候自动检测、智能分析的检测系统。
构雷达数据处理单元根据障碍物反射回波的频谱、相位、时间等信息解算障碍物与毫米波雷达之间的距离、相对速度、相对角度等信息。视频传感器采集监测区域目标物图像信息,并将图像划分为测试样本和训练样本,通过数据训练,对样本中的目标物类别和位置信息进行标注,将标注后的样本输入检测模型,输出目标物中心点的像素坐标、目标物的类别,以及目标物的相关信息。经过毫米波雷达和视频传感器对目标物的采集、检测和识别,然后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数据处理和融合,最终得到融合处理结果。
B.面向公路的动态精密定位
感知设备公路施工、运营、养护过程中,通常是多种机械设备在同一区域施工,依靠人工通讯指挥,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施工信息交换量实时性差、易出现物料断流或积压、能耗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为降低工程机械的监控管理难度,公司计划研发公路用北斗动态精密定位装备。面向公路的动态精密定位感知设备是利用物联传感技术,对工程机械的工作状态进行测量评价,利用信息传输技术对工作质量进行评估,并反馈给施工管理人员,便于及时调整。
③绿色交通物联网环境监测与治理装备
A.环境监测设备
顺应智慧公路信息化的发展趋势,立足交通工程全过程环境管理需求,开发全寿命周期、全过程、全方位的环境感知装备,进一步融合环境和气象感知功能,既实现噪声、水、大气等环境实时监测,了解交通工程生产活动对周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确定合理的污染参数,为污染治理以及环境管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同时全息感知雨、雾、冰、雪等各种天气状况及路桥面结冰情况,为车辆行驶安全、特殊天气下的照明、养护工作指挥调度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本项目基于机械视觉理念,重点研发集成式传感器和数据补全模型。集成式传感器将水质电化学传感、水质光学传感、大气激光散射传感、大气电化学传感、土壤电化学传感、声传感、温度传感、湿度传感进行装配式集成,利用不同的传感器原理,将核心设备电化学工作站、光谱仪等模块同类合并,使水、空气、噪声、气象等公路环境监测设备集成在一套设备中;
研发传感器再生技术、太阳能供电技术、设备自净技术,用以延长监测设备使用寿命,减少检修频率;研发 5G+物联网通讯模块、实现数据实时统分上传,达到环境信息数字化的效果。数据补全模型基于协作过滤原理,对点与点之间的数据进行模拟补全,开发传感器数据相似度计算权重分配算法、NIPAL 算法环境监测模型和空间网格化拟合模型,实现数据补全、数据预测和“点-线-面”的全方位环境感知。
B.隧道空气净化设备
在隧道运行过程中,由于汽车尾气的排放及隧道的封闭性,会在隧道中段聚集大量的颗粒物、烟尘及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这类污染物不但会对驾驶员的视距产生影响,也对隧道内的通行环境产生较大的损害。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提出,交通基础设施的绿色化处置技术受到较高重视。针对不同的隧道污染物,利用吸附、电解等手段对于隧道内的污染物进行处置,能有效提升隧道内行车环境及对周边区域环境的影响。
隧道空气净化装备主要包含针对颗粒物的静电除尘装置及针对污染物的吸附装备。在隧道净化装备基础上,增加通信模块与自检测模块,对实时处置量及吸附量进行评估与检测,并通过物联网模块传输至后台,在达到其寿命期或需要更换耗材时进行智能提醒,并且后期还可以利用环境检测装备,采用机器学习的方式,使得净化装备与通风装备实现控制联动,依照交通流量及污染物分布浓度,协同启动不同的处置方式。
C.施工机械尾气监测与净化设备
施工机械尾气污染是交通工程建设重要污染之一,为加强施工机械绿色环保管理,我国对新生产、销售的施工机械的排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大量老旧施工机械,该类机械排气系统污染物净化处理措施不完善,导致污染排放水平较高,有必要对老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降低尾气污染物的排放,并通过在线监测方式,实时了解施工机械改造后的实际污染物排放情况。
本项目基于各类施工机械实际排放水平和运行工况,结合机械空间结构限制,研究确定对应的排气系统污染物净化处理改造方案。针对柴油氧化催化器(DOC)、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CR)、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氨逃逸催化器(ASC)等设备,对其适用性、减排效果、安装限制条件等进行研究,分析各类净化设备的规格尺寸、载体类型、涂覆材料、进气温度、气流速度、安装位置等因素对设备净化效果的影响,开发适用于交通工程机械尾气监测与净化设备。
在净化设备基础上,增加施工机械能耗及碳排放传感器,并建立施工机械尾气排放超标预警机制。
(6)项目与现有主要业务、核心技术之间的关系
本项目是公司智慧交通业务的能力升级项目。公司现有的智慧交通业务围绕智慧工地、智慧感知等方向,开发了物联网智慧工地产品、智慧公路感知产品。在公路工程建设及养护的智慧化管理、交通运行状态识别与评估、高速公路交通流智慧管控、面向“车路协同”智慧高速建设、智慧服务区体系建设等方面已经具有了较为深厚的技术储备,在沪宁高速的管理和扩容建设、江苏省智慧高速建设顶层设计方案、合枞高速、京哈高速等工程中得到应用,为公路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未来,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将立足于数字化,对基于物联网、高精度定位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等的智能建造,基于传感器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智能感知与决策系统等方面提出更多需求。公司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能够进一步掌握智慧公路物联网关键装备的研发和产业化能力,以满足道路工程建设、运营、管理等智慧化进程。
(7)项目实施周期及进度
本项目建设期为 2 年。
(8)项目所履行的审批、核准或备案情况
本项目已取得南京市浦口区行政审批局出具的《江苏省投资项目备案证》,备案号为浦行审备〔2022〕57 号。
(9)项目环保情况
本项目建设内容为使用募集资金进行智慧公路关键物联网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新增智慧工地物联网检测装备与平台、数字公路孪生感知装备、绿色交通物联网环境监测与治理装备等产品的产能,主要工艺过程为设备组装及设备物理测试,采用轻量化生产方式,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公司已取得南京市浦口生态环境局出具的《关于中路交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慧公路物联网关键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情况说明的回复》,本项目无需办理环评审批手续。
(10)项目涉及的土地、房产情况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海桥路以北、五华路以西,海峡科工园内,公司已取得本项目建设用地的不动产权证(苏(2018)宁浦不动产权第 0063671 号)。
(11)项目经济评价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在各项经济因素与可行性研究报告预期相符的前提下,本项目完全达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 15,060.00 万元,年利润总额5,120.90 万元,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 21.63%,税后静态投资回收期为 6.38 年(含建设期 2 年),项目经济评价可行。
完整版可行性研究报告依据国家部门及地方政府相关法律、法规、标准,本着客观、求实、科学、公正的原则,在现有能够掌握的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主要就项目建设背景、需求分析及必要性、可行性、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条件及方案、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项目建设的环境保护等方面逐一进行研究论证,以确定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可行性,为项目投资主体和主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此报告为摘录公开部分。定制化编制政府立项审批备案、国资委备案、银行贷款、产业基金融资、内部董事会投资决策等用途可研报告可咨询思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