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小米汽车因“智驾”更名事件登上热搜,官网将“小米智驾Pro/Max”统一调整为“辅助驾驶Pro/端到端辅助驾驶”,代客泊车功能也加注“辅助”二字。这一字之差,撕下了小米智能驾驶的“技术滤镜”——看似是顺应工信部4月政策要求,实则是对3月29日安徽高速事故的被动回应。彼时,一辆开启NOA功能的小米SU7以116km/h时速撞向施工路障,暴露了视觉算法在极端场景下的致命短板。
更名动作看似合规,却难掩市场反噬:黑猫平台关于“辅助驾驶误导宣传”的投诉激增120%,日新增订单量暴跌37%。消费者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小米生态链模式的硬伤——手机领域的“参数营销”移植到汽车行业,安全冗余的缺失成为致命短板。
小米并非孤例。理想将“智驾焕新版”改为“智能焕新版”,问界删除“行业最强”标签,蔚来、小鹏等车企集体淡化“智驾”表述。这场更名潮的推手,是工信部4月16日发布的“宣传禁令”:禁用“自动驾驶”“代客泊车”等词汇,要求统一采用“L2级辅助驾驶”等标准化表述。
但政策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责任划分的觉醒。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指出,车企曾通过“L2.9”“无限接近L3”等模糊概念制造技术幻觉,导致用户误将辅助驾驶等同于“放手驾驶”。当特斯拉车主因依赖FSD被判交通肇事罪、蔚来ES8因误判护栏致人死亡时,法律终于撕开技术包装的虚妄。
官方口径的调整并未完全传导至销售终端。北京某小米门店内,销售人员虽强调“L2级辅助驾驶”,却仍不自觉地使用“自动驾驶”“手不用把方向盘”等危险话术。这种“说辞松动”暴露行业顽疾:车企既要迎合监管,又不愿放弃营销话术带来的溢价空间。
更讽刺的是,小米《答网友问》系列自3月29日事故后停更超一个月,官方对技术缺陷避而不谈。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华为联合11家车企发布的《智能辅助驾驶安全倡议》,明确要求“营销透明”“驾驶员主体性不可替代”。两相对照,高下立判。
小米官网对“端到端辅助驾驶”的描述充满科技浪漫主义:声称通过大模型直接输出行驶轨迹,“实现能力跃升”。但技术文档却透露真相:系统依赖“三层建模”和海量数据训练,仍需人工规则兜底。标准版SU7甚至未配备激光雷达,仅靠视觉方案在雨夜、弯道等场景中形同“盲人”。
行业专家直言,当前所谓“智驾”本质仍是“高级辅助驾驶”,与L4级真正自动驾驶相隔技术鸿沟。正如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郑飞所言:“车企挂着‘解放双手’的羊头,卖着L2级的狗肉。”
更名只是起点,行业亟待三场变革:
这场更名风暴,实则是智能驾驶从青春期走向成熟的阵痛。当车企不再沉迷“技术造神”,当消费者认清“算法非万能”,行业才能真正跨越安全红线,走向理性繁荣。
参考资料:
1.小米汽车客服回应将智驾改称辅助驾驶(南都)
2.车企“智驾”集体更名背后:合规与责任如何归位(南都)
3.小米终端销售人员仍存不规范表述(华夏时报)
4.雷军职务调整折射小米战略困境
5.深圳自动驾驶事故责任认定法规(新华网)
(注:本文数据与观点综合公开资料,仅代表作者独立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无针对企业或个人攻击性言论,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