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语革命背后的三重推力】
2025年五一假期前夕,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掀起了一场术语规范运动。小米、华为、理想等头部车企集体将宣传口径中的"智能驾驶"降格为"辅助驾驶",这场看似文字游戏的调整,实则是政策监管、技术瓶颈与用户觉醒共同催化的必然转型。
事故敲响警钟:3月27日,一辆开启驾驶辅助系统的小米SU7在沪昆高速撞击护栏后爆燃,事故录像在社交平台获得2.3亿次播放。舆论矛头直指车企过度营销技术边界,"自动驾驶神话"开始瓦解。
政策铁腕出击:4月15日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管理实施细则》明确"禁止使用误导性技术命名",公安部同期发布"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警示通告。双重监管下,曾风靡行业的"无限接近L3""城市NOA自由"等话术被全面叫停。
技术回归本质:地平线CEO余凯在2025智能出行峰会上直言:"当前量产车技术天花板仍是L2,任何超出SAE J3016标准的宣传都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据中汽研数据显示,主流车型对静止障碍物识别率仅为67%,施工路段接管率高达89%。
【L2时代的生存法则】
命名规范战:对比2024-2025车企宣传话术可见显著转变:
功能描述 |
2024年营销术语 |
2025年规范表述 |
车道保持 |
自动驾驶管家 |
车道辅助系统 |
自动变道 |
智慧领航 |
驾驶员引导变道 |
紧急制动 |
主动防御系统 |
碰撞缓解辅助 |
责任界定革命:曾被称为"甩锅协议"的用户告知书迎来重大变革。小鹏G9最新版协议将免责条款从14项增至27项,理想L7在车机系统增设"接管提醒计数器",当驾驶员5秒未握方向盘即触发双闪缓停。
营销范式迁移:门店话术从技术参数竞赛转向用户体验提升。蔚来NIOHouse设置"辅助驾驶责任体验舱",通过VR模拟系统失效场景;华为问界M9推出"安全冗余套餐",激光雷达数量反而从3个减至2个,转而强化传感器抗干扰能力。
【消费者认知重构】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调研显示,术语变更带来显著认知变化:
"现在销售会明确告知这是辅助工具,就像副驾驶的警示员。"刚提车的阿维塔12车主王女士表示。这种转变催生了新的竞争力维度:小鹏X9凭借细腻的震动反馈提示获得IIHS安全特别认证,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因实时显示感知盲区登上车质网满意度榜首。
【行业校准进行时】
这场术语革命正重塑产业生态:
正如清华大学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赵福全所言:"当行业开始用毫米波雷达数量替代算力参数做宣传,才是真正成熟的开始。"这场去泡沫化运动,或将孕育出全球首个通过UN R157法规的L3级量产车型——据悉,红旗N701已进入认证冲刺阶段。
这场“去智驾化”浪潮,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青春期步入成熟期。政策铁腕、技术瓶颈、用户觉醒的三重压力,倒逼车企放下营销噱头,回归产品本质。
但这绝非技术倒退,而是行业的一次集体校准。正如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所言:“安全是智能化发展的底线”。
当车企开始用“辅助驾驶”代替“智驾”,用“责任险”替代“功能承诺”,用“空间配置”替代“脱手神话”,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行业的收缩,而是一个更健康生态的萌芽。
未来,真正的竞争将聚焦于如何让辅助驾驶更可靠、更透明。毕竟,唯有敬畏生命,技术才能驶向真正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