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智能化的普及,智能辅助驾驶逐渐走进大众生活。然而,与之相关的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引发了人们对其安全性的深深担忧。2025年5月6日,《车舞飞扬》栏目接到的两起投诉,再一次将智能辅助驾驶推到了焦点位置。
在第一起事故中,杨先生驾驶问界M5在城区道路行驶,并开启了LCC(车道居中辅助功能),当时车速约35公里/小时。当车辆经过斑马线时,杨先生稍有走神,车辆便直接撞上了电动车。令人意外的是,在碰撞发生时,车辆既没有减速,碰撞预警系统也未触发。好在此次事故并未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杨先生对此感到十分不解,他认为自己开启了LCC功能,车辆面对电动车时却毫无减速动作,这显然不合理。
第二起事故中,徐先生驾驶小鹏G6在城市道路开启LCC功能后,车辆突然自动降级为ACC(自适应巡航控制)。紧接着,车辆向左打方向盘,直接撞上了中间的隔离护栏,致使护栏插入引擎舱。幸运的是,当时副驾驶没有人。事后,厂家调取后台数据,称是因为徐先生动方向盘扭矩过大,才导致LCC自动降级为ACC。但徐先生坚称自己根本没有动过方向盘。此外,徐先生还质疑,为什么车辆从LCC降级到ACC,车辆却没有任何提示。
针对两位车主遇到的问题,主持人建议车主向厂家调取行车记录数据,并对当时的行车动作进行详细分析,以便做出有效判断。
从这两起事故不难看出,当下部分车主在享受智能辅助驾驶带来的便利时,却严重忽视了潜在风险。他们过度依赖智能辅助驾驶,错误地将自己从驾驶员的角色转变为乘客角色,一旦系统出现问题,往往难以迅速做出正确反应。这种错误认知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段时间部分车企为吸引眼球,在宣传“智驾功能”时,过度使用“智能驾驶”这样的表述。
近期,工信部也针对“自动驾驶”“自动泊车”“城市 NOA”等用语进行了明确澄清,强调人机共驾的理念,警示人们不能完全依赖智能辅助驾驶,同时禁止车企夸大和虚假宣传,要求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
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在为驾驶员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潜藏着安全风险。高科技向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挑战。在此,期望各大车企能够切实肩负起社会责任,不能仅仅为了追求销量增长和获取竞争优势,就进行夸大其词的宣传,从而误导消费者。
车主们需谨记,智能辅助驾驶仅起到辅助作用,无法完全接管车辆驾驶。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是对他人的生命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