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汽车·汽车咖啡馆
“我们正在开启大规模产品攻势,由BMW新世代车型领衔。”2025年4月15日,上海车展前夕的宝马集团媒体沟通会上,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说。
据高翔透露,在即将到来的2025年上海车展上,宝马集团将带来BMW新世代驾趣概念车的全球首发、呈现本土化的数字化座舱。车展期间,其还将官宣与另外头部科技企业的合作。
今年,宝马将在中国市场推出10款全新车型,并在未来两年内上新20余款BMW新车,明年将推出BMW新世代车型。高翔强调,BMW新世代车型不只是一款车,在今后两到三年内会带来全系车型升级换代。
整体来看,在产品、体验、合作三个方面,宝马正在筹备发起一波猛烈攻势。“深度定制、高度自研。”高翔用这一句话,总结了宝马为中国客户创造价值的方法论。
合作是方式,产品和用户体验是结果,而宝马的DNA始终贯彻其中。与中国车企所擅长的风驰电掣的“快”字诀不同,宝马在中国的进攻更突出“稳”。
“我们不会改变宝马的核心DNA,也不会刻意模仿其他车企,而是坚持宝马的独特调性。”高翔说,宝马关注的不是短期波动,而是长期趋势,这正是宝马构建可持续竞争力的根基。
01 产品“跃进” 合作+自研
在产品方面,宝马对新世代车型寄予厚望。
“新世代不是一款车、一个技术或者一个平台,TA是有全新设计、全新软件架构、全新数字化交互体验,不是渐进而是跃进至全新境界。”高翔强调,BMW新世代车型的共性特征在设计语言、数字化交互等维度,而不是能源形式。未来,所有承载这一代际特征的产品都将延续“新世代”标识,它代表宝马向系统性创新的跨越。
“无论选择哪种动力形式——纯电、燃油或混动,车内的数字化、智能化体验都应保持同等水准,不应因动力选择而有所差异。”高翔说。
“新世代”一词来源于德文“NEUE KLASSE”。1960年代,宝马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产品革新。那也成了宝马从一家濒临破产的汽车制造商,跃升为全球豪华汽车企业的转折点。
此次,宝马重启“新世代”之名,产品变革的决心溢于言表。而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市场已在电动化、智能化上走在前列。因此,在中国市场的技术、产品布局,是宝马的重中之重。
“我们推动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是因为在全球范围内,中国客户对新技术的期待最高,他们希望使用最新、最便捷的技术。要满足这种高期望,与本地企业合作是我们的必经之路。”高翔说,宝马很多合作成果会率先应用至新世代车型上。
目前,宝马在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已有华为、阿里巴巴两家头部科技公司。在解释与阿里合作的原因时,高翔表示,中国车企在相关领域表现卓越。宝马将继续围绕本土需求深化技术合作,实现全球化标准与本地化创新的平衡。
在更具体的合作方式上,宝马没有选择简单的“拿来主义”。
“深度定制、高度自研,过去三年,宝马一直在修炼‘内功’。”高翔说,宝马在德国之外建立了最大的研发布局,并招募了大量软件工程师。如果没有这些能力作为支撑,宝马将难以与中国企业良好合作,也难以将他们的技术方案无缝集成到产品中。
作为一家跨国公司,宝马进行了差异化布局来平衡不同市场需求。比如,欧美市场用户年龄层较高,宝马就将提供差异化产品组合进行测试。
而在中国,高翔表示,中国市场的宝马车主平均年龄比欧美年轻大概20岁,中国消费者对创新科技接受程度远超欧美市场。因此在中国市场,提升数字化与智能化水平并不会疏远现有客户。
“全新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中国版中,70%的代码是‘在中国、为中国’编写的,用户交互界面和硬件配置(如长轴距、座椅配置)都有针对性的中国特色调整。”高翔同时强调了对宝马核心DNA的坚守。
新世代车型也并不会“断崖式”替代宝马的现有产品。7系、X7等高端车型仍将保留传统交互逻辑,以满足不同需求。
中国市场产品中的部分创新设计,同时将在海外市场推出,目前这一策略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中国用户群体非常年轻,他们的需求正在推动全球用户行为的改变。今天中国消费者的期待,可能在5-10年后成为全球的现实。”高翔说,基于此,宝马在中国强大的研发能力也是宝马在全球市场的优势。
02 “新世代”仍然坚守底线
宝马为“新世代”车型赋予了“革命性”的意义,然而,在变化之中,宝马依然表现出对底线的坚守。
安全是宝马的底线,在追求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宝马将安全奉为圭臬,这从马力、智驾、座舱三个方面体现出来。“宝马不容忍1%的安全风险。”高翔说。
在马力方面,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竞争日益激烈,市场上不少新车型都开启了“马力竞赛”,借助新能源汽车架构优势,将此前超豪华燃油车的大马力下放到了主流市场中。
对此,宝马持有审慎态度。“当车辆速度与马力不断提升时,潜在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必须将安全性置于首位。”高翔表示,对于大马力车型或搭载驾驶辅助功能的车辆,宝马建议驾驶者在用车前充分了解车辆性能边界与安全控制方法。
而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新技术方面,宝马更是直接承认“慢”,并坚持“慢”。
“中国合作伙伴常疑惑为何我们在技术集成时推进速度较‘慢’——这源于宝马对安全底线的坚持,我们不是慢,而是花大量时间进行技术验证和极限测试。”高翔说,欲速则不达,或许有时候,宝马不是最快落地的企业,但必须保证正确性与安全性。
因此,在智驾上,宝马采取了相对保守但安全的驾驶策略。
“尽管我们的策略可能无法满足部分用户对‘自动化’的快速期待,但确保驾乘人员安全始终是技术应用的底线,这一方向绝不会动摇。”高翔表示,关于智驾技术的普及,平衡速度与安全至关重要。“如果过度渲染‘完全自动驾驶’概念,会容易导致用户误会系统能力导致错误决策和判断,这正是我们希望避免的风险。”
座舱方面,与一些“教育用户”的产品观不同,宝马强调更自然、舒适的人车交互。
“技术迭代必须建立在用户直觉认知之上——驾驶方式必须保持熟悉感与自然感,用户容易上手使用,不能要求用户重新学习。”高翔说,宝马推出的全景iDrive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不阻挡驾驶员视线,在合适时间合适位置提供给驾驶员所需信息。
在安全的基础上,宝马还要守住驾趣,这是其认为“宝马之所以是宝马”的核心。“我们希望坚守住那些使宝马称之为宝马的特质,尤其是驾驶乐趣,没有必要追求屏幕数量、硬件堆料、大屏等。”高翔说。
不久后,宝马的变化、坚持,将在即将开幕的上海车展上展现在大众眼前。届时,其也将直面现实的检验http://www.bzlmwy.com,http://www.youchuang415.com,http://www.yixianny.com,http://www.hrqyg.com,http://www.ctszhn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