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9岁的宁波青年邬建树用一台简陋的机器和几平方米的厂房,创办了拓普汽车配件厂。
彼时,中国汽车工业尚在襁褓中,没人能想到,这个从橡胶减震垫起家的小作坊,会在40年后成长为市值超千亿的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甚至让老牌车企吉利感到威胁。
2025年初,拓普集团以3.3亿元收购奇瑞供应商芜湖长鹏,直接切入吉利的“腹地”。
这场“父子创业”的商战故事,不仅是中国制造业从模仿到创新的缩影,更是一个关于远见、魄力与时代风口的传奇。
1
邬建树的创业始于一次精准的“捡漏”。
1980年代,中国汽车市场被“嘎斯卡车”和少量合资车主导,他瞄准了北京吉普这类皮实耐造的车型,专攻大厂不屑生产的橡胶减震垫和密封条。
尽管初期订单小、利润薄,但邬建树坚持“质量第一”,用近乎苛刻的标准打磨产品,最终赢得北京吉普的信任。
1996年,拓普成为北京吉普核心供应商,单辆车配套金额超2000元,邬建树由此赚到第一桶金。
2000年后,邬建树意识到单一客户的风险,开始向技术壁垒更高的减震器领域进军。
他成立研发中心,引进海外人才,并成为国内首个掌握“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计算匹配”技术的企业。
凭借技术突破,拓普陆续拿下通用、克莱斯勒、奥迪等外资车企订单,甚至将产品卖到东南亚和欧洲。
2014年,邬建树整合五大业务板块,推出覆盖全车噪声与震动的NVH系统解决方案,一举奠定行业地位。
2
2016年,当国内车企还在为新能源补贴争论时,邬建树已悄然与特斯拉达成合作,成为其底盘供应商。
彼时的特斯拉深陷“产能地狱”,负面新闻缠身,但邬建树坚信其代表的产业变革。
他斥资6.42亿元收购两家底盘技术公司,为特斯拉的轻量化车身提供高强度钢和铝合金部件。
这一决定被外界视为“疯狂”,却成为拓普命运的转折点。
与传统车企不同,特斯拉对供应链要求极高且议价强势,但邬建树提出了“低毛利、高利润”策略。
通过规模化生产和精细化管理压缩成本,同时深度绑定客户需求。
2020-2023年,拓普营收从65亿飙升至197亿,净利润增长超3倍,其中特斯拉贡献了近半增长。
更关键的是,与特斯拉的合作成为技术背书,拓普顺势打入蔚来、小米、比亚迪等新势力供应链,成为新能源浪潮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3
2022年,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亮相,邬建树再次嗅到商机。
拓普迅速成立机器人事业部,将电机、电控、减速器等汽车零部件技术复用到机器人执行器上。
2023年,拓普为Optimus提供零部件,并计划在2024年量产10万台。
邬建树甚至放言:“拓普800亿市值没包含机器人业务,相当于白送!”
2024年,拓普投资50亿元在宁波建设300亩机器人核心部件基地,目标是实现“机器人生产机器人”。
邬建树算了一笔账:若特斯拉2027年实现50万台Optimus量产,仅执行器一项就能为拓普带来百亿级收入。
而更长远的目标,是将机器人业务打造成比汽车零部件更大的增长极。
4
2023年,邬建树之子邬好年进入拓普管理层,主导机器人业务。
这位“创二代”推动收购芜湖长鹏,将拓普的触角伸向奇瑞供应链,直接挑战吉利的市场份额。
此举不仅让拓普市值逼近千亿,也引发业内对“新旧势力对决”的热议。
尽管风光无限,拓普的隐患逐渐浮现。2023年财报显示,前五大客户贡献了63.44%的营收,其中特斯拉占比超30%。
过度依赖单一客户的风险,在苹果供应链巨头身上已有前车之鉴。
此外,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加剧,下游供应商利润被进一步压缩,而机器人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能否复制汽车零部件的成功仍是未知数。
从橡胶垫片到人形机器人,邬建树的40年创业史,映射了中国制造业从低端代工到技术创新的蜕变。
他的成功绝非偶然。
对趋势的敏锐判断,对技术的执着投入,以及对全球化的野心,共同构成了拓普的“护城河”。
然而,站在千亿市值的门槛上,拓普面临的挑战同样艰巨:如何平衡新旧业务、如何打破“特斯拉依赖症”、如何在机器人领域复制汽车神话?
这些问题,或许比赚到360亿身家更难回答。
但正如邬建树所言:“核心竞争力不是靠勤奋,而是靠超前布局。”这场父子联手的商战连续剧,注定不会平淡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