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智能驾驶”事故频发,技术狂奔与认知滞后矛盾正日益凸显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凯 北京报道 2025年4月,广东云浮高速公路上,一名男子在开启车辆“智能驾驶”功能后竟酣然入睡,车辆以超速状态自动行驶超过100公里,最终被交警查处。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凯 北京报道

2025年4月,广东云浮高速公路上,一名男子在开启车辆“智能驾驶”功能后竟酣然入睡,车辆以超速状态自动行驶超过100公里,最终被交警查处。

此外,清明假期前后,安徽江苏浙江等多地高速公路已紧急悬挂“关闭辅助驾驶”“慎用智能驾驶”等警示标语。这意味着,技术狂奔与认知滞后的矛盾正日益凸显。数据显示,涉及L2级智能驾驶的事故中,76%发生在看似正常的道路环境下,55%集中于高速公路场景,超半数事故源于驾驶员对系统的误用或滥用。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于4月14日联合40余家企业和单位发布五项行业倡议,直指L2级智能驾驶的安全底线。从统一最低安全标准到规范市场宣传,这场由产学研共同发起的自律行动,能否为狂奔的智能驾驶技术系上“安全带”?消费者又该如何在享受技术便利的同时守住安全红线?

技术局限与认知误区:智能驾驶事故的双重诱因

夜间的高速公路上,毫米波雷达将红色隔离桩识别为“背景噪声”;强光照射下,摄像头因眩光丢失前方卡车的轮廓;暴雨中,激光雷达点云被雨滴干扰形成虚假障碍物......这些并非科幻场景,而是智能驾驶系统日常面临的感知困境。

“机器感知世界的方式与人类截然不同。”智能驾驶工程师张昊解释道,“人类驾驶员能凭经验判断塑料袋与行人的区别,但AI需要海量数据训练。目前最先进的视觉系统,在逆光或低对比度场景下的识别准确率仍不足80%。”

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市场新上市车辆中,搭载L2+级别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包括但不限于自适应巡航、车道居中保持、自动紧急制动等高级功能)的车型渗透率已攀升至67%。然而,这一技术进步的背后,却伴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挑战:同期内,涉及智能驾驶系统的交通事故数量同比激增214%,这一数据凸显了智能驾驶技术在复杂多变的实际道路环境中面临的严峻考验。

某知名车企内部进行的严格测试报告显示,在夜间施工等复杂路况下,当前主流智能驾驶系统对于非标准形状障碍物(如施工设备、散落物等)的识别与检测能力存在明显短板,漏检率高达17%至23%。这意味着,在每100次遭遇此类障碍物的情境中,智能驾驶系统可能未能准确识别并作出反应的次数高达17至23次,直接威胁到行车安全。

更棘手的是决策算法的“黑箱”问题。2022年8月,一辆开启LCC功能的小鹏P7径直撞上静止车辆,事后分析显示系统将侧翻卡车的白色货厢误判为云朵。“AI的决策逻辑往往难以追溯。”汽车分析师王坤对《华夏时报》记者指出,当算法权重偏向动态物体识别时,静态障碍物就可能成为致命盲区。

尽管“辅助驾驶≠自动驾驶”,但社交媒体上炫耀“脱手驾驶”的视频仍大行其道,部分销售人员话术中的模糊表述,更强化了消费者的认知偏差。而且车企模糊的宣传加剧了认知偏差。虽然用户手册明确标注“需随时接管”,但部分企业高管在社交媒体鼓吹“零接管”,销售人员用“自动驾驶”简化解释技术参数。

2021年,某新势力车企副总裁曾公开发布“边吃东西边开车”的视频,后被删除。“这就像给消费者注射了‘安全麻醉剂’。”交通心理学专家李敏指出,当系统连续工作99次完美,第100次失效时,放松警惕的驾驶员往往来不及反应。

“买车时销售演示了自动变道、避障,说‘基本不用管方向盘’。”广州车主陈先生坦言,他常在高速上边开NOA边回微信,有次系统突然退出,差点追尾,现在想想后背发凉。

北京王女士也表示:“每次开启辅助驾驶,车辆都会提醒‘手扶方向盘’,但几分钟不碰才会警告——这个阈值反而鼓励了我偶尔放手。”这种设计逻辑与人类行为学产生冲突:渐进式的警报机制本意为提升体验,却无形中培养出危险的使用习惯。

行业自律与用户教育:构建智能驾驶安全生态

为应对当前智能驾驶存在的问题,4月14日,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联合40余家车企、供应商发布行业倡议。其中最核心的“统一L2最低安全要求”直指当前技术参差不齐的乱象——要求系统必须具备横纵向协同控制能力,在施工路段、强光眩目等复杂场景下保持稳定。

“这相当于给智能驾驶系统考‘驾照’。”王坤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比如规定系统在车道线模糊时必须维持至少30秒的安全控制,或对静止障碍物保持200米以上的识别距离。

值得注意的是,倡议特别强调“失效安全机制”:当系统出现异常时,不能简单退出导致车辆失控,而应通过分级降级确保平稳交接驾驶权。

针对人机交互痛点,倡议要求全行业标配驾驶员监测系统(DMS),且监控标准更为严格。“现有DMS大多通过扭矩感应判断是否手握方向盘,这容易作弊。”智能座舱专家周婷指出,新一代系统将融合面部识别、眼动追踪等多模态数据,对分心驾驶实现秒级预警。测试显示,此类系统可将驾驶员反应时间缩短40%以上。

此外,“全程零接管”“解放双手”……这些充满诱惑力的宣传话术即将成为历史。根据倡议要求,车企需明确标注系统局限性,禁止将辅助驾驶表述为自动驾驶。

“我们要像对待药品说明书那样规范智驾功能描述。”某合资品牌产品经理透露,销售人员培训也在强化红线意识,明确禁止演示脱手驾驶。

用户教育也是重要一环。深圳某新势力品牌开设“智驾安全训练营”,要求车主完成4小时理论培训和实操考核才能激活完整功能。这种模式正在行业推广,未来或将成为强制性准入要求。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认为,此次倡议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今年2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相关精神一致,该通知要求规范智能网联汽车的营销宣传行为,企业不得暗示消费者现阶段的智驾系统可作自动驾驶系统使用。

在技术与人性的碰撞中,智能驾驶正走向成熟。正如王坤所言:“安全没有捷径,唯有通过标准约束、技术迭代和用户教育的三重努力,才能让这项变革性技术真正造福社会。”当行业学会克制宣传的冲动,消费者保持对技术的敬畏,人机协同的智能出行时代才能真正安全启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