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联动丨 新能源汽车 何以向未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是“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体系里最闪亮的“金名片”。近日,湖北、上海、重庆、安徽四省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同探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之路,为推动“中国制造”新能源汽车迈向未来建言献策。

武汉的东风岚图4.0数字工厂。

全国政协委员韩民春:扬长补短才能领跑世界

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扬长避短、领跑世界?全国政协委员、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民春从做强优势和补齐短板两方面给出建议。

做强优势方面,要强化创新优势驱动,加大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前瞻布局关键零部件新体系、新材料、新结构等的研发;强化相关优势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大新能源汽车与高精度地图、物联网、语音识别等技术及车联网等应用的深度融合;注重推动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协同配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补齐短板方面,建议夯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强度与韧性,集中力量针对汽车芯片和操作系统等短板,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加强相关领域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知识共享。同时,通过资源整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全国政协委员张兴海:未来新能源汽车将上演“三个加速”

全国政协委员、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创始人)张兴海认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将上演“三个加速”——首先,新能源汽车在整个汽车市场的渗透率加速提升;其次,以自动辅助驾驶、AI+等为特征的智能化进程加速,大量核心的智电技术将加快上车,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和用车安全;第三,中国品牌将在高端汽车市场掌握充分的技术话语权、市场主导权。

张兴海建议,针对“三个加速”,重庆车企应以“三个加快”抢抓机遇、面向未来——

一是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加大投入加强自主研发、深化产业跨界合作,提升智能化水平、提高精品质量。

二是加快产业协同,构建行业头部供应链生态体系,共同为用户制造汽车精品。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时代,一家企业再强大也难以独自应对所有挑战,要从过去的“链条型”发展变为“生态型”融合。

三是加快走向全球汽车市场,打造世界级汽车品牌,在全球范围树立国产汽车高科技、高品质的崭新形象;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法规标准,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市场策略,推出受用户欢迎的汽车产品,不断提高“重庆造”在国际上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全国人大代表刘懿艳:培养汽车工程师要打破边界

全国人大代表、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人事与组织执行副总经理刘懿艳认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不少。

刘懿艳认为,下一阶段汽车技术会进入加速迭代周期,会有越来越多的跨界技术应用在汽车上。对此,刘懿艳建议,未来培养汽车研发工程师人才时,需要打破学科边界。随着汽车越来越智能化,想要造好车,工程师光懂机械原理还不够,从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制造、新科技到人工智能,都要有所涉猎。这就要求产教融合、学科融合,共同培养高质量产业人才。“我有一个建议,让业界导师带着课题到高校执教,各方在深度互动中培养高质量人才。”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峰:AI和用户体验驱动未来汽车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将引领汽车智能化发展新浪潮。

当前,汽车行业竞争白热化,智能化成为新车上市宣发亮点,智能座舱、智能音效、智能驾驶是新车上市过程中必然会提及的关键功能。在刘庆峰看来,未来智能汽车产品一定是AI驱动、用户体验驱动,“要让汽车驾驶更安全、更智能、更有趣,让汽车服务更丰富、更贴心、更高效”。

刘庆峰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化发展的关键是做好“AI+汽车”的融合。2025年,“AI+汽车”场景应用将呈现以下趋势:通用大模型赋能座舱人机交互更自然、更有情感,人车交互将越来越逼近人和人的交互;面向垂直应用场景的智能体开始大批量应用上线;智能汽车智慧声场创新场景实现批量化应用;端到端模型实现更安全、更类人、更丝滑的智驾体验;大模型持续赋能企业全流程运营等。

联动报道记者: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龚雪

重庆日报首席记者 周尤

解放日报记者 王闲乐 王海燕

安徽日报记者 汪国梁 通讯员 许可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