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车!”
3月11日上午,随着一声令下,挖掘机、泵车、旋挖钻机等工程机械再制造设备,陆续从长沙山河工业城驶出,销往东南亚、非洲、中亚、中东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当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工程机械再制造及维修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揭牌。
目前,基地已入驻11家企业。抱团出海,信心更足。
工程机械再制造,为何需要这样一个基地?基地能为企业提供哪些便利?
破除“散、乱、小”痛点,提供一站式服务
工程机械再制造,是将已经使用过的机械设备进行再次加工、修理、维护等,使其恢复到使用状态。
“性能达到新机90%多的再制造设备,价格只有新机的一半,海外需求十分旺盛。”湖南易得机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申德义说。
然而,全国工程机械再制造及维修行业长期存在“散、乱、小”痛点。维修场地分散在“城乡接合部”,维修企业受限于业务量无法扩大规模,行业内存在以次充好、更改名牌等乱象。
基地内,不仅为入驻企业提供设备停放和维修位置,还设置了集中清洗、集中维修、集中喷涂、集中展示、集中服务五大区域。
“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极大节约人工成本,规范操作流程,提升维修效率。”湖南省工程机械再制造设备出口行业联盟副秘书长陈康说。
例如,过去做工程机械再制造及维修,每家企业都需要同时招聘维修、营销等各类人才。集聚在基地后,部分人才可以实现共享。
基地还设置了综合服务中心。税务、海关、车管等部门将在这里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企业出口效率会得到大幅度提升。”申德义说。
2024年,该企业出口100多台履带吊车、旋挖钻机等工程机械再制造设备,较2023年实现翻倍增长。今年,中东、非洲等市场的业务量继续保持蓬勃增长势头。
疏通出口堵点,“地下游击队”转型“行业正规军”
工程机械再制造,还面临着标准、合规性缺失等诸多问题。
过往几十年,中国工程机械主要以销售新机为主。但纵观全球,国外卡特彼勒等工程机械巨头,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展设备更新再制造业务,为企业带来了巨额利润。
“中国企业发力工程机械再制造,涉及工程机械设备全生命周期运营,以及后市场的建立和规范。”山河云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彭颖认为,“基地最大的意义,就是帮企业打通了循环堵点,提供了合规出口渠道。”
揭牌仪式上,全国自贸试验区首张工程机械再制造及维修产品认证证书发布、基地首张增值税发票开出、首张原产地证书颁发……这些制度创新,疏通了工程机械再制造出口堵点。
彭颖介绍,自贸长沙片区的创新举措,可以让企业在合规环境下更好发挥优势,将产业做得更大更专业。
自贸长沙片区将探索更多制度创新举措。比如,进行增值税开票便利化试点,破解企业“无进项票”难题;发布综保区外保税维修政策,打通“境外维修难”堵点;制定全国首个再制造及维修标准体系,推动湖南标准走向国际。
该片区还将建立全国首个工程机械全流程溯源平台,给每台设备赋予“数字身份”,实现采购、维修、检测全链条可追溯。
在工程机械再制造行业摸爬滚打12年,湖南砼力兄弟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正新在海外社交账号上,已积累了20多万粉丝。他兴奋地拍摄基地视频,向海外客户介绍长沙工程机械再制造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期待在这里形成大型的销售、展览、维修中心,赢得更多海外客户关注和信任。”周正新说。
(记者 黄婷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