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近日,汽车“智驾大战”正式打响,比亚迪、特斯拉、吉利等实力选手登台,迅速拉高竞争烈度。今年,备受争议的价格战正在转向高阶智驾竞争,在市场的智驾普及元年,车企的竞争焦点有哪些?最终谁能脱颖而出?消费者能得到什么,又面对哪些风险?
高阶VS平权:智驾普及元年
3月3日吉利推出“千里浩瀚”,正式走上“智驾大战”的牌桌。今年以来,长安、比亚迪、吉利纷纷押注“全民智驾”,近日特斯拉FSD正式入华,智能驾驶赛道瞬间狼烟四起,预示着智能化赛点正在加速来临。
领军者比亚迪率先打出“智驾平权”大旗,2月10日发布“天神之眼”,尤其是天神之眼C主攻20万元以下的主流市场,首批车型多达21款,把高速NOA和自动泊车从之前10万多元的价位下放到7万元级别(如海鸥智驾版7.88万元)。新能源汽车评论人、《电动汽车观察家》总编辑邱锴俊认为,比亚迪的优势在于垂直整合模式,自研、自供的比例和深度很大,市场优势明显。
近日,吉利发布“千里浩瀚”,着重强调“安全平权”。在智驾最为关键的算力、算法和数据方面,吉利具备一定领先优势,比如星睿智算中心2.0的综合算力仅次于特斯拉,位居国内车企第一;AI Drive大模型每小时可模拟上万公里的复杂路况,训练效率提升数十倍;搭载L2及以上辅助驾驶的车辆超过750万辆,智驾行驶里程数超过100亿公里。
新能源汽车评论人、《电动汽车观察家》总编辑邱锴俊认为,吉利的优势是生态伙伴多,高阶智驾从极氪开始自研探索,已经接近第一梯队的水平。不过,吉利“千里浩瀚”目前仅搭载银河星耀8和银河E8,下半年才会批量上车。
销量VS技术:价格战升级
智驾使用效果有待车主们的体验,销量成果更快一步显现。新车销售服务平台“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向北京交通广播介绍,天神之眼发布后,比亚迪门店客流增长50%,近两周的新增订单都超过8.5万个,其中25%是智驾版,70%是非智驾版。孙少军解释,非智驾的老款车型正在降价清库存,因此短期占据了主要份额。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波“加量不加价”的智驾平权,同时配合部分车型的价格优惠,这与价格战的逻辑类似,短期目标直指销量规模。汽车媒体人、《汽车大公司》主编黄持告诉北京交通广播,价格战绵延两年,降价幅度越来越大,效果却越来越小,单纯降价、简单增配更难撬动消费,全民智驾相对容易打动人心,也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去年20万元以下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到总量的60%,盖世汽车的统计显示,20万以下车型的领航渗透率(高速+城市NOA)仅有0.9%,这片增量市场成为必争之地。
长远来看,用户基盘扩充将助力智驾发展,比如促进智驾软硬件的性能提升、成本下降,助力配套产业链的综合实力提高,同时海量的真实场景利于提取高质量数据,加速技术进化。更重要的是,用户认知会发生深刻变化,新车销售服务平台“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向北京交通广播介绍,近日大部分进店用户对智驾感兴趣,会详细了解和对比高速NOA功能,试驾后认为能解决自己出行中的八成需求。中科院战略咨询院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汽车行业特聘研究员鹿文亮告诉北京交通广播,高速NOA会很大程度缓解疲劳驾驶,自动泊车也对应着大城市的用车痛点,这些智驾功能被更主流的市场接受,就会促进智驾用户指数级增长,像新能源汽车反超燃油车一样,迅速颠覆市场格局。
特斯拉VS国内车企:群雄逐鹿
中国要求车辆数据本地化存储,美国禁止核心算法在中国训练,让特斯拉北美算力中心无处施展。根据马斯克的表述,只能依靠互联网公开的中国道路和路标训练,就像美国老司机突然来中国开车,没学好“交规”,自然到处“违章”。为了解决数据合规问题,特斯拉的上海数据中心已经通过安全检测,但是突破美国限制在中国部署大量算力,训练系统适应中国交通规则,都需要人力、财力和时间,最终国内车企与特斯拉谁更胜一筹,还需要一年半载才能得到答案。
普及VS尝鲜:安全第一条
在“反内卷”的强烈呼声中,“智驾大战”替代“价格战”成为今年车市的主题词。新能源汽车评论人、《电动汽车观察家》总编辑邱锴俊告诉北京交通广播,智驾与此前的新能源技术一样,都有从高端向低端扩展的过程,智驾技术从高速NOA到城市NOA,又进展为“车位到车位”,这样的过程也会在主流市场普及一遍。
当比亚迪、吉利、长安、特斯拉这些优等生纷纷亮出王牌,更多车企早已别无选择,只能加速跟进。3月6日,广汽丰田铂智3X上市,把激光雷达车型拉到14万元级别;同一天东风本田S7正式上市,配备高阶智驾系统。中科院战略咨询院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汽车行业特聘研究员鹿文亮认为,未来除了微型车很少走高速公路,也不涉及停车难题,可以场外观战;对于绝大多数车型来说,智驾是标配,也是参与竞争的入场券。
在智驾普及元年,用户必然能得到便宜甚至免费的功能,能否“安全”,是否“好用”更加值得期待和验证。近日,工信部发文要求,企业在组合驾驶辅助营销中,不得暗示消费者可以自动驾驶,同时监管部门健全事件事故报告和研判机制。汽车媒体人、《汽车大公司》主编黄持建议,执法部门也应当对滥用智驾的行为严格执法,确保监管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每一位智驾“小白”要熟知技术边界,担负驾驶职责,切莫为尝鲜付出鲜血的代价。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 戚天
编辑:盖盖
值班主编:车水
监制:赵鹏
分享给身边的 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