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市场格局
比亚迪以周销6.24万辆稳居榜首,旗下海鸥(8546辆)、秦PLUS(7003辆)、宋系列(合计1.15万辆)覆盖低中高端市场,形成“全价位统治力”。
特斯拉周销1.24万辆(Model Y/3合计1.25万辆),环比增长78%,但主力车型Model Y(6702辆)排名跌至第六,面临小米SU7(6834辆)等新势力冲击。
五菱周销1.49万辆,宏光MINIEV(8677辆)仍为微型车销冠,但环比下滑7.5%,需警惕竞品如熊猫(4031辆)的分流。
新势力阵营竞争
理想汽车(0.73万辆)凭借L系列(如L6周销3525辆)及新车型i8预热重夺榜首,但2月总销量(2.63万辆)被小鹏(3.05万辆)反超。
小米汽车(0.68万辆)依靠SU7 Ultra单车型(6834辆)冲至第二,订单量超1.5万份,但需验证交付能力。
小鹏汽车(0.67万辆)因MONA M03销量环比下降34%跌至第三,需优化车型策略以稳定市场份额。
传统品牌转型分化
BBA中奔驰(1.28万辆)、宝马(1.20万辆)、奥迪(1.04万辆)仍主导豪华市场,但新能源渗透率不足,面临理想、小米等冲击。
合资品牌如大众(朗逸4313辆)、丰田(凯美瑞3486辆)市场份额持续萎缩,电动化进程滞后。
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
当周新能源销量21.9万辆,渗透率达53.8%,插混车型增速领先(如比亚迪DM-i系列),纯电市场分化加剧(低端代步车+高端车型主导)。
智能化成竞争核心:高速NOA功能向10-20万元车型下沉,比亚迪计划70%车型搭载高快NOA系统。
价格战与技术博弈
10-15万元市场(如海鸥、五菱缤果)因性价比和补贴政策需求旺盛,30万元以上市场依赖品牌溢价(如Model Y、理想L6)。
混动技术(如比亚迪DM5.0、吉利雷神混动)成为主流,电耗降低15%-20%,挤压纯电中端市场(15-25万元)。
供应链与政策风险
电池回收标准制定加速,车企需关注合规成本;氢燃料成本下降至2000-3000元/KW,或成下一阶段技术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