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真是太火了!
刚过去的10月,比亚迪销量突破50万,刷新中国车企单月销量增长新纪录、全球车企新能源月销纪录。要知道,不少车企全年销量都达不到这个水平。
从月销破20万、30万,再到40万、50万,比亚迪一步步加快超越自我。随着10月再创佳绩,比亚迪今年前10月累计销量已达325万辆。
比亚迪营收业绩也借此创出新高。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营收达5022亿元,其中第三季度营收达2011亿元,同比增长24%。
这样的营收规模,不仅位居国内车企第一,单季营收还首次超越特斯拉,问鼎全球新能源车企营收第一。
此前长期在销量、营收等规模能力上霸榜的特斯拉,现在,被一家来自中国的新能源车企打败了。
这背后彰显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全面崛起的缩影。
但为什么是比亚迪?
这并非偶然,而是得益于比亚迪对技术创新的长期投入。
比亚迪是做电池起家,后来进军整车领域。那时特斯拉刚刚成立,而比亚迪也预见到新能源汽车的前景,2008年就推出全球首款混动汽车,并一直坚持技术创新。
截至今年9月底,比亚迪研发投入累计超过1600亿元。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研发投入达333亿元,同比增长34%,在国内车企中遥遥领先,高于长城、上汽、长安、广汽、理想之和。更重要的是,这依然超过了特斯拉。
比亚迪还是全球研发人员最多的车企。在目前超过90万的员工总数中,技术研发人员接近11万人,具备深厚的人才红利。
技术创新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要基于提高产品体验、满足用户需求的目标。
近年来,比亚迪先后推出云辇、易四方、e平台3.0Evo、第五代DM技术、易三方等技术,将真金白银转化为能够让用户真切感知到的产品功能和体验,为销量的高速增长提供坚实基础。
比如,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立身的混动技术。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2001年就意识到,优先发展混动是新能源汽车的突破口,并打破传统思路,研发以电为主、油为辅的混动系统,“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这解决了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三年前,比亚迪发布第四代DM混动技术,伴随新能源汽车的时代红利,比亚迪加速爆发。今年5月,比亚迪发布第五代DM技术,在用户关心的油耗、续航等方面继续实现新的突破。
易四方、云辇等技术也带来了新的体验。仰望U8的原地掉头,仰望U9的跳舞,正是借助于这些技术实现,易四方搭配智驾还解决了不少用户的泊车难题。
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比亚迪也在加速发力。智驾作为智能化的竞争焦点,拼算力、拼大模型、拼端到端,正在成为特斯拉等不少车企重金押注的方向。
比亚迪对此则有着不同思考,其在年初提出整车智能的理念,并推出首个智电融合的智能化架构——璇玑架构,希望打破智能和动力、底盘等之间的“墙”,实现全面智能。
智能化是新能源汽车一场不能输的战役,亦是一场可能比电动化还要更加昂贵的竞赛。随着从辅助驾驶向高阶智驾演进,场景从高速走向城市,它对技术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比亚迪不想输掉这场战役。王传福曾表示,计划在未来投入1000亿元用于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重点聚焦包括生成式AI、端到端大模型等在内的前沿技术。
不仅如此,比亚迪还有着更大的野心,比亚迪要把智驾“下放”到定价更低的产品中,比亚迪汽车海洋网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张卓表示,接下来比亚迪15万元以内的车,都要搭载自研自产的智驾系统:“我们的目标是给海鸥(起售价6.98万元)也配上智驾,实现真正的科技平权”。
目前,比亚迪L2级智能驾驶搭载量已突破350万,还建立了数千人的智驾团队。凭借人才、资金、技术、规模等优势,比亚迪在智能化领域也有望愈战愈勇。
汽车是一个规模效应明显的行业,而正是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比亚迪创造了更好的用户体验,增强了产品竞争力,成为销量、营收爆发的关键。
反过来,这也让比亚迪有更多资本坚持研发,巩固自身技术优势,并通过规模化实现供应链降本,进一步提高竞争力,实现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过去两年以来,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卷的价格战未有停息势头。这样的行业环境下,技术创新将是企业突围制胜的关键。
比亚迪在营收等方面超越特斯拉,正是对内卷式竞争的有力回击。但这仅是开始,随着技术研发浇灌出更加繁茂的创新之果,比亚迪将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实现更加全面的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