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拓荒者

刘秀兰(右)与同事共同进行研究。 “那是一段纯粹的时光,你只需要专注在实验和研究上,很快乐。”——刘秀兰 本报记者 王天淇 在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里,国内首条充电设施自动化检测流水线

刘秀兰(右)与同事共同进行研究。

“那是一段纯粹的时光,你只需要专注在实验和研究上,很快乐。”——刘秀兰

本报记者 王天淇

在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里,国内首条充电设施自动化检测流水线正在有序运转。技术人员坐在操作台前,点击鼠标操控电脑系统,流水线上的巨型机械臂就开始自动运行,对测试区域里的电动汽车充电桩进行自动检测。

“过去我们是手动检测充电桩,检测这样的一台充电桩就得3天时间。现在有了这条流水线,5个检测工位一天能完成30台充电设施的检测,而且是172项标准的全性能测试。”刘秀兰站在测试区域外,看着这条由自己牵头、带领团队研发的全自动检测流水线,语气里满是自豪。

今年41岁的刘秀兰是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的一级专家,高高的个子,干练的短发,圆乎乎的脸上总是带着笑,可一旦说起自己的专业领域,却是严肃沉稳,掷地有声。

2008年北京奥运会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北京也成为全国最早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城市之一。2010年,国网北京电科院成立新能源筹备组,刚工作一年的刘秀兰也被抽调进来。她接到的任务非常明确:攻克新能源充电设施检测的难题。

这对大学学习高压供电的刘秀兰来说几乎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检测充电桩的好坏,其实更靠近用户端,它和高压电网的很多原理都是不一样的。”当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没有成熟的新能源充电设施检测设备。

刘秀兰不怕“解题”,她的思路也很明确——要想有检测设备,先得有检测方法。她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又通过实地市场调研,找出当时市面上充电桩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试图找到对应的检测方法。

“遇到不懂的就记下来,找院里的老电工师傅去问。因为我也不是学这块儿的,好多问题还特别幼稚。”现在想起当时的情况,刘秀兰有些不好意思。她一点点查资料、记笔记,白天在实验室忙碌,晚上回家继续挑灯夜战。

那个时候电科院的条件还很艰苦。实验室就是一个大厂房,“冬天没有暖气,屋里屋外一样冷,研发设备也不全,有时还得去借材料。”刘秀兰说完自己先乐了。当时电动汽车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研究这项课题的团队很少,几乎没有可复制的经验。有一次,刘秀兰和团队做实验时出现了短路故障,刚研发的电路板烧蚀损坏了,“那个时候我特别希望能有个老师傅带带我,也许就能避免这种情况了。但是没办法,新课题,只能靠我们自己往前冲。”

就这样,刘秀兰啃下一块块“硬骨头”,编制出一套充电桩电气性能检测方法体系,并成功研发出全国第一台充电桩性能检测设备。

这台设备什么样呢?“现在回头看看挺‘笨’的,一个方盒子,可以把充电桩坐在上头,上边连着电脑,下边一大堆负载、电池。”刘秀兰比画着。可就是这样一台很“粗糙”的设备,却在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发挥了巨大作用。

攻克了第一道难关,刘秀兰没有停下脚步。2014年到2015年,充电桩与充电汽车不匹配的问题大爆发,全国总体的车桩充电匹配基数不到40%。在工信部和北京市科委的组织下,由国网北京电科院寻找解决车桩充电不匹配的办法。这就是刘秀兰的第二个任务。

“要理顺充电桩和车之间的充电逻辑,我们首先得知道当前车桩不匹配的共性问题有哪些?是车的问题,还是桩的问题?”刘秀兰和团队成员们头脑风暴,建立起了一套车和桩之间的“对话”机制,并且研发出了一套装置,一端接上电动汽车,一端接上充电桩,寻找让两端匹配的规律和逻辑。

随后,是紧锣密鼓的试验。上百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和充电桩被先后运送到国网北京电科院,刘秀兰和同事们需要依次对不同型号车桩的匹配情况进行测试。“那个时候厂房里密密麻麻的全是电动车和充电桩,特别壮观。”刘秀兰记忆犹新,那半年多时间,她和同事们放弃周末和节日的休假,每天在厂房里从早忙到晚,“那么多品牌的车和桩,要协调起来很不容易,不可能都放在那里等你慢慢去测,有些型号可能只能放两三天就要运走,必须抓紧时间测试完。”

基于海量的试验,刘秀兰团队获取了丰富的数据,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充电桩与车之间的充电通信标准。紧接着,刘秀兰还要对这套标准进行检测。“我们必须得验证,我们自己生产的充电桩是不是符合这套标准。”刘秀兰和同事们再次开启了海量测试之路。他们跑遍全北京,对8000多个充电桩和所有电动汽车车型开展现场测试。

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刘秀兰和同事们在第一台充电设施检测设备的基础上,又研发出全国首台充电桩现场智能检测仪。如今,充电设施自动化检测流水线落地,对充电设施全性能检测的效率比人工检测提升了90倍以上。这项由刘秀兰组织牵头研发的电动汽车充电桩自动化检测流水线核心技术已获得1项欧洲专利授权、25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支撑7项国家标准的制定,并在2023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斩获最高等级大奖——特别嘉许金奖。

14年时光,刘秀兰仿佛一个“拓荒者”,在新能源充电领域摸索着前行。如今,她的团队已经汇集了许多新能源领域的优秀人才,大家对充电技术的发展充满信心。但刘秀兰仍然忘不了研发第一台充电检测设备的那个冬天——尽管大厂房里很冷,工作很累,但她却觉得内心充实,“那是一段纯粹的时光,你只需要专注在实验和研究上,很快乐。”

这种快乐,激励她在拓荒的路上继续砥砺前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