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败给比亚迪不丢人,但评论区沦陷

‍‍ 作者|潘磊 即使从全球视角看,也很少有人不被比亚迪带来的强烈印象所影响。 常识是: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又快又好的东西。 悖论却是,比亚迪只用了大约20年就从一个手机电池制造商,变成了全球最大的

作者|潘磊

即使从全球视角看,也很少有人不被比亚迪带来的强烈印象所影响。

常识是: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又快又好的东西。

悖论却是,比亚迪只用了大约20年就从一个手机电池制造商,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

一个巨头级公司的崛起背后,必然伴随着昔日的权力格局产生剧变。

毫无疑问,我们正在见证这个波澜壮阔的壮丽图景。

比如上汽集团最新公布的9月销量,反映出一个反差强烈的事实——比亚迪正在从你能想到的所有方面,全方位碾压上汽。

这一落一涨,那可真是多少风流事,都付笑谈中。

甚至双方表现出来的士气,也不太一样。

比亚迪是在10月1号就发布了数据,上汽则是延宕到节后才发布。

这个细节,你细品。

在这之前,上汽还能凭借总体销量数据,维持一种体面。

比如在去年,上汽集团销量为502万台(同比下滑5.3%),连续18年国内第一。

比亚迪去年则是302万台。

但不会有人真的认为,上汽还是“中国第一车企”吧?

今年9月份这个销量对比表明,即便是加上了合资公司的数据,上汽也镇不住比亚迪了。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发生的话,今年很可能发生一件大事——比亚迪超过上汽,正式晋身为中国第一车企。

事情明摆着,上汽的销量涨不动了,开始掉头向下。

而比亚迪却像猛虎下山,没怎么使出高难度动作,就登顶第一。

那么问题来了,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说到底,首要原因还是新能源。

20年前比亚迪想把电池装到车上时,估计没几个人相信能成功。

但是对上汽来说,做到这一点真的很难。

大象转身,不是你想转就能转过来的。

直到现在,上汽大众还在押注“最聪明的油车”。

所以在技术路线上,比亚迪碾压了上汽。

第二个原因,我觉得跟技术心态有关。

比亚迪无论是垂直整合也好,或者技术创新带来的降本效应也好,愿意以更低的价格把技术红利分享给用户——以“颠覆燃油”的名义。

这加速了技术的普及,推动比亚迪销量大涨。

而在上汽掌握市场话语权的时代,这并没有发生。

相反,途观这种紧俏货,还要加价卖。

但这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上汽。

这就涉及到第三个原因,那就是比亚迪作为民营企业,其实更灵活,对市场需求变化也更敏感。

所以比亚迪可以十年磨一剑,但上汽做不到这一点。

这是两个时代的对决。

上汽即便输给比亚迪,也不丢人。

比亚迪有没有至暗时刻?

肯定有。

在500台新能源车下线发布会上,连比亚迪老板王传福都哽咽了。

“2018 年,DM 技术发展到第三代的时候,真的差点就走不下去了。那时候,很多车企陆续放弃了插混技术的研发。我们内部也有好多人提出来,要不就放弃吧?但我还是拍板,要继续做,插混路线必须咬牙坚持下去,即使走错了,我也认了!”

他还强调,所有可行的新能源技术路线,比亚迪都试了一遍。

2019 年是比亚迪最艰难的一年,当时的比亚迪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活下去”!

最终比亚迪熬过来了。

现在如果有人告诉我,比亚迪早晚会成为世界第一车企,我也信。

但对于上汽来说,事情就有点尴尬了。

十年前的2014年,上汽董事长陈虹定下的目标是——“上汽要成为一家全球布局、跨国经营、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世界著名汽车公司”。

他还强调,上汽确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以前,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一定是在中国的第一阵营。

“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汽车,怎么称得上世界著名汽车公司?”

这是陈虹当时的反问。

必须要说的是,这些目标有的的确实现了,比如上汽的MG的确做到了第一阵营,尤其是在海外的表现。

但整体来看,发展水平不如比亚迪。

在上世纪80年代,以“上海大众”这个开创性的合资公司为代表,上汽成功演绎了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第一个“大事件”。

但在21世纪20年代,在中国汽车追求“下一个大事件”的过程中,比亚迪是真正的主角。

这其实符合逻辑。

因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先知”,上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开启了中国汽车新纪元,这本身就是功德一件。

比亚迪现在接棒,也实至名归。

只要中国汽车一直在前进,一直在创新,这就够了。

毕竟说到底,没有千秋万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