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拖拉机到豪车,这些老照片记录一位农民的换车故事

(从拖拉机到豪车,这些老照片记录一位农民的换车故事,视频时长共2分49秒) 从拖拉机到豪车,这些老照片记录一位农民的换车故事 东莞摄影爱好者陈成基,钻研摄影30余年,手中的设备从胶卷相机变成数码单反、

(从拖拉机到豪车,这些老照片记录一位农民的换车故事,视频时长共2分49秒)

从拖拉机到豪车,这些老照片记录一位农民的换车故事

东莞摄影爱好者陈成基,钻研摄影30余年,手中的设备从胶卷相机变成数码单反、无人机。

出身农民的他,还是一位“汽车迷”,在他的老照片中,有不少他与汽车的合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抓住城市发展机遇,通过自己的奋斗,把家里的车换了一茬又一茬。

从开拖拉机到坐拥多辆轿车,他的农民“换车记”背后,也记录着城市发展的巨变。以下是他的自述:

我叫陈成基,出生在东莞市厚街镇新塘村。历史上东莞因为地处珠江以东,盛产莞草而得名。在我小时候,新塘这里都是大片的农田,农民在田里大量种植莞草,这里以草织品为主的手工业相当发达,我和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

1976年,新塘社区新地小组,农民在田间工作。

我从年轻时就有一个“汽车梦”。

1978 年,16岁的我高中毕业,刚好那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雷响起。那时候我年纪小,村里面的生产队让我跟着他们去种田,我就跟着去了。起初生产队还是吃“大锅饭”,农民们在一起劳动,一起算工分。

当时我看人们用拖拉机犁田,对这些农用机械充满了兴趣,心里想是不是以后都用机器种田,人就不会那么累。但当时的我,从没想过说以后不用种田的,更不敢想自己能拥有一辆小车。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莞厚街镇“三来一补”企业。

后来政策慢慢放宽,个私经济从无到有快速发展起来,做小生意的个体户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1981年,我就跟人家合伙,花300块钱买了一辆拖拉机,开始搞运输赚钱,一开始就是帮附近的村民拉点砖头石块、农副产品等,自己逐渐积累了经验。1984年,我又借了一笔钱,花了一万二买了一辆货车,自己跑运输,一个月能赚2000多块钱,在当年是很不错的收入了。

1984年,陈成基花了一万二买了一辆货车,开始跑运输。

当时的东莞,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一跃成为世界工厂的代名词。一座座工厂建设起来,我开始有机会接工厂运货的单子。一车车的货物,从东莞运往港口,有些会出口到全世界。

我的生意逐渐变好,之后又买了第二辆货车、第三辆货车……到1995年,我就注册了一个运输公司,最高峰时,公司有四五十辆车。

1994年,陈成基买了自己第一辆轿车,是一辆二手的“皇冠”牌轿车。

1994年,我终于买了自己第一辆轿车,是一辆二手的“皇冠”牌轿车,用来跑业务。

当时我工作非常努力,所有精力都扑在工作上,我的朋友来公司找我,还给我拍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我右手拿着“大哥大”,左手拿着座机话筒接电话,忙得都没发现朋友在给我拍照片。

创业时期的陈成基。

时代的机会加上自己的努力,公司慢慢成长起来。后来我又换了一辆国产的捷达车,随后又换了坂田、奥迪、奔驰、路虎……至今都换了五六辆车了。现在我看到我们国产电车都做得很高科技、很漂亮,未来有机会也想买一辆来开。

1987年,陈成基结婚时,租了一辆小轿车当婚车。

像我们这些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亲身亲历了“分户到田”“三来一补”“个体户”崛起,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等各个阶段,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的身份也从农民到个体户再到民营企业家转变,所有的变化我们都记在心里。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翻看过去的老照片,能看到东莞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县,变成现在粤港澳大湾区里的一颗明珠,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我小时候的小土路、低矮的住房,到现在宽敞的马路、高楼大厦随处可见。

2024年9月,陈成基站在他的车前。

从我自己的小家庭来说,从我父母那辈人刚解决温饱问题,到我实现自己的“汽车梦”,我能够一直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实现人生理想,确实很幸福,也深感祖国日益强盛繁荣。我的故事也是东莞这座城市、乃至国家发展的缩影。

【编导/拍摄】张迪 李永智 王良珏

【文字】张迪

【剪辑】李永智

【海报】谭唯

【编辑】何志豪 李细华

【校对】王睿

【审核】李细华

【作者】 张迪;李永智;何志豪;王良珏;李细华;谭唯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