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打不过就加入?西方车企新策略:想跟中国竞争,就要成为“中国”

这句话是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斯泰兰蒂斯集团CEO唐唯实所说。据路透社9月26日的报道,唐唯实在慕尼黑出席路透社活动会议时,谈到面对来自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问题时,提出通过“反向合资”中国车企,避开中欧美

这句话是全球第四大汽车制造商斯泰兰蒂斯集团CEO唐唯实所说。据路透社9月26日的报道,唐唯实在慕尼黑出席路透社活动会议时,谈到面对来自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问题时,提出通过“反向合资”中国车企,避开中欧美的关税“陷阱”,而这种观点也被认为是未来电动汽车产业合作的趋势。

斯泰兰蒂斯集团CEO唐唯实

唐唯实表示:“我们将努力让自己‘成为中国车企’,这意味着面对中国的攻势,我们不再是纯粹的防御,而是希望成为中国攻势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打不过就加入。

唐唯实的意思就是单纯的与中国车企竞争,提高关税,一味的制裁,根本起不到打压中国车企的效果。他说:“对进口到欧洲和美国的中国汽车征收关税‘是一个重大陷阱’,关税只会加剧征收国当地的通货膨胀,并伤害西方传统汽车制造商,使其无法面对中国车企生产的、价格大约低三分之一的电动汽车的竞争。”

说白了,欧美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打压,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希望设置人工关税壁垒,来提高中国车企在欧美的售价,从而降低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的竞争力。

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美市场很受欢迎

但这其中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中国车企和汽车产品会面对这种打压进行调整,包括在成本上、售价上以及综合的性价比上的调整。也就是说,中国的汽车产品的竞争力会越来越强大,而欧美的本土电动汽车则犹如被保护的小孩儿,没有经历任何的风雨,根本不具备竞争的优势。

而且欧美这种打压,客观上也在促进中国车企和汽车研发的进步,有点变相“逼”着中国车企进步的意味。而欧美车企则成为了“闭关锁国的清朝”,哪一天被人轰开大门,那自己早已被中国车企甩的连车尾灯都看不见了。

更要命的是,世界并不仅仅只有欧洲和美国,广大的亚非拉等国的汽车市场都在蓬勃发展。欧美这种闭关锁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或许可以保障它们的本土车企短时间内日子过得还凑合,但从长远看,失去的将是整个世界市场。

在港口准备装船出口世界的大量中国电动汽车

试想,类似欧美车企这种在贸易保护主义下生产的新能源电车产品,能有多少竞争力,能和经历了重重制裁和围追堵截的中国同类汽车产品相竞争吗?这也是为何在202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生产和出口国的原因。

一味的贸易保护和不正当的打压对手,并不利于汽车行业的发展。唐唯实所说的“对进口到欧洲和美国的中国汽车征收关税‘是一个重大陷阱’......无法面对中国车企的竞争”,深层次含义就是这种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欧美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毕竟没有危机感,整日养尊处优,谁还会花费大力气去研发新技术,设计新汽车。

实际上,别说未来,现在的欧美电动汽车与中国电动汽车相比,已经不具备丝毫的竞争力。同类型的汽车,中国的价格只有欧美的三分之一,而配置甚至还要高于欧美,外形也要强于欧美,这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产品。

中国电动汽车早已畅销海内外

唐唯实也清楚当前欧盟电动汽车的困境,所以他才提出了反向合资”中国车企,也就是所谓的想跟中国竞争,就要成为“中国”。

这实际上就类似于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本土汽车制造业的情形一样。当时中国民用汽车制造业落后欧美太多太多,根本不具备丝毫的竞争力。那如何发展呢?很简单,进行合资生产。这样可以了解现代汽车制造业的流程,学习对方的制造经验和先进技术,从而促进本土汽车业的发展。

这就是当前世界电动汽车行业的现状和格局,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力已经让欧美同行业者没有了一点竞争的信心,想要生存下去,想要未来可能的翻盘,那只能是与“中国合资”,学习中国。

中国电动汽车在海外有着大量的雇员,离合资也不过是一步之遥

这也应了那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初在汽车业最多算是欧美学生的中国,如今成为了对方的老师。不过以欧美如今的政治生态环境,将中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想要放下脸面低头向中国学习,怕是很难做到,而后果就是欧盟的汽车行业逐渐被世界所淘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