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宝马并未二次探入价格竞争的泥沼,行业是否应该继续价格竞争亦待商榷

近日,有诸多汽车媒体报道称“宝马汽车重返价格战”并称某款车最高降价55.5万元。 是真还是假? 类似报道中提到的车型是宝马i7,该车终端降幅确实很大,但是这辆车的售价是94.9-189.9万元;并且只

近日,有诸多汽车媒体报道称“宝马汽车重返价格战”并称某款车最高降价55.5万元。

是真还是假?

类似报道中提到的车型是宝马i7,该车终端降幅确实很大,但是这辆车的售价是94.9-189.9万元;并且只是部分高价格的版本才有大幅度的降价,实际门槛价还是要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而近两个月来有关宝马汽车“保价降量”的讨论主要围绕3系、X1等车型,并不包括那些价格高昂的进口车型。所以判断宝马汽车有没有二次深入“价格战”的泥沼,重点要看宝马3系、i3、X1、iX1等车型的最新价格信息。

先来看宝马i3的最新价格信息。

宝马i3价格最低的时候只要18~19万元起售,当然还有需要分期的前提条件;但即便是全款购车方案,其门槛价也一度拉低到21万元左右。而现在的门槛价在23万级,这还是最高幅度,平均起售价预计会达到24万级。宝马X1的门槛价虽然可低至19万级,但是对应的版本是搭载三缸发动机的低配款,搭载四缸2.0T发动机的版本门槛价实际与宝马i3相当或略低。

关键车型是燃油版的宝马3系,新款(2025款)虽然还没有上市,可是具体版本已经出来了。

老款有“320i/Li”的选项,该系列搭载的是超低功率的2.0T发动机,动力储备仅仅为115kW/250N·m!这个水平低于一系列优秀的1.5T发动机。而新款取消了该系列,起步就是“325i/Li”的选项,这说明了什么呢?

答案很清晰。

说明的是宝马汽车在有意的提高3系的产品定位,通过取消超低功率版本来提高宝马3系的门槛价。这足以说明宝马汽车现阶段更注重的是保护品牌而非上量。

保护品牌的意义

“价格竞争”是一个饮鸩止渴的方案,可以说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

因为所有车辆的降价等于品牌定位下沉,而有一些汽车产品的主要卖点是汽车品牌;比如宝马、奔驰和奥迪,以及英系车里的劳斯莱斯、宾利或阿斯顿马丁。这些车就算都用W12缸的发动机,它的制造成本也远远低于其产品售价,何况宝马、奔驰和奥迪的主力车型用的是1.5T或2.0T的直列四缸发动机。

所以这些车是有“品牌溢价”存在的, 而这个概念的存在和普遍被认可又能反向给产品赋能,或者称之为“赋魅”都可以。反之,产品价格的不断下探必定会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品牌认知,价格竞争实际就是在给品牌“去魅”。

当这些非常依靠品牌自身价值的汽车品牌被“去魅”后,等待它的结果则是没有悬念的;举个例子:某L牌的包一个要十万元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它是奢侈品牌;而当L的包包因为价格竞争逐步下降至都只卖一百元的时候,谁还会拿它当作“大牌”呢?那么此时为了大牌而消费的人自然不会去选择它,充其量只会在其降价的过程中出现短暂的或周期性的销量增长;重点是曾经认为它是大牌而现在“连自己都能随便买”的人也不会对它再感兴趣,等待这个品牌的结果只能是直到品牌定位进入拐点而走向死亡。

在汽车领域里不乏这种品牌,比如早期打价格战的一部分美系车、瑞典车和英国车,现在没有一个还是畅销品牌,可是其车辆价格已普遍低于同级其他的德系车。

综上所述,只要进入价格竞争的圈子就等于走向失败,降价会毁掉品牌、品牌调性的变化会降低产品竞争力,这是典型的恶性循环。宝马汽车等“豪华品牌”是玩不转这个模式的,或者说曾经品牌定位普遍高于自主品牌的所有合资品牌都玩不转;所以笔者认为宝马汽车不会轻易的再度参与价格竞争,否则这个品牌的前景即可参考某些美系品牌。

当然最终也会留下一些依靠成本控制能力胜出的品牌,有一些汽车爱好者正期望看哪些品牌能胜出,最终再去选择。然而重点是最终留下来的品牌已经成为“饿狼”——不要期望一头“饿狼”在获取掌控市场的能力之后还会和消费者谈情怀,到时候等待市场用户的只有“收割。”

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之于消费者而言不是“鱼蚌相争”而是“龙虎斗。”

价格竞争只会一步步降低车辆的品质,可以理解为“减配。”

最终等来的只会是“赢家的镰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