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还会降价吗?这个问题一直是消费者关心的话题。今年,国内新能源车企可能已经不敢再谈降价的事了。
从年初开始,国内汽车市场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降价潮,包括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其中新能源车的品牌如特斯拉、小鹏、问界、极氪等都有了一些降价的调整来应对市场节奏。然而,降价并不一定能带来销量的增长。小鹏汽车一季度销量跌了47%,问界一季度1.16万辆甚至不及去年单月销量好,极氪的一季度销量也仅比去年12月多卖了2000台左右。降价潮似乎已经告一段落。
为什么降价也换不回销量?市场饱和让车企开始了价格调整,想刺激一波消费者来购买产品,但市场中多个品牌集中的价格调整,反而让消费者更愿意在观望期多停留一些时间,起到了反作用。
另外,就是接受新能源车这类产品的消费者,仍然不是大多数群体,更多一部分人还是坚守燃油车产品,也导致了新能源车市场的受众群体相对有限。
而且,目前我们所处的新能源车市场中,现状是消费者手中保有量已经增加到一个相对高的点了,截至2022年底中国新能源车保有量达到了1310万辆。新能源汽车绝对销量值这几年确实在不断增长,但是销量的增速却也在逐渐放缓。
降价潮,轻易不会再出现。从今年一季度的表现来看,新能源车的降价只不过是虚张声势。降价,谁都可以降,但并不是降价之后就都把产品卖出去了。如果降价一定能对销量起到刺激作用,那应该也不会有那么多库存车的出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降价现在已经解决不了销量的问题,如果继续选择降价来促进销量的话,可能会伤及利润率,那这种销量不要也罢,反正也不赚钱。
新能源车市场已经趋于饱和,降价已经无法再促进销量的增长,除非是一个现象级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推出低价格车型之后销量仍在高涨,否则频繁的提及降价反而只会伤到自己的利润率。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普通品牌的产品,应该很少会再提及降价的问题。而高端品牌的产品,还是有可能降价的。
它们现在主要做的是去一线城市挖掘存量市场,这也是为何大部分在一线城市的豪华新能源品牌,都非常积极的想去把用户的现有车型评估、积极让消费者试驾自家产品,都是想让有能力的用户进行一次消费升级。
但是,话说回来,它们之间就很容易在车型、配置、驱动方式甚至补能方式上做出区隔,所以彼此之间保持着非常高的不可替代性。
其实今年新能源的市场环境,是和以前任何一年都不同的,没有了补贴政策,而且比亚迪的体量也发展成了年销百万台的级别,今年比亚迪和特斯拉将会包揽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大部分销量,而剩下的部分留给其他品牌去填充。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有些车企降价,带来了销量的提升,而有的车企降价也卖不出去,或许这只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淘汰赛”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