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至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南北方人的饮食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南方人吃汤圆,北方人吃饺子。这不仅仅是因为地域的差异,更是由于南北文化的差异。
冬至吃汤圆,寓意着团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包汤圆、煮汤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美食,聊家常,共享天伦之乐。
北方人吃饺子,则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相传,张仲景在冬至辞官回乡时,发现乡亲们饱受饥寒之苦,很多人耳朵冻烂。于是他用羊肉和驱寒草药熬成汤,将羊肉和草药切碎,用面皮包裹成耳朵形状的“娇耳”,分发给乡亲们食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张仲景,便学着“娇耳”的样子制作食物,即如今的饺子。这就是北方冬至吃饺子的由来。
吃汤圆这一习俗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形成。古时候,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制作“粉圆”,也就是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食品,称之为“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共享。汤圆寓意着“团圆”、“圆满”,因此又称为“冬至团”。在江南地区,吃汤圆尤为盛行,民间还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