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世界中,关于有刷ECU的讨论确实存在,不过实施的可行性取决于汽车制造商的开放态度。正如手机的定制化可能导致保修失效,电动汽车的动力提升更像是解锁不同限制的过程,类似于解除厂商出于续航、安全性和可靠性考虑设置的限制。以下是决定电动车动力输出的关键因素:
- 电池:电池内阻是决定最大放电电流的关键因素,内阻越低,电流越大,但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散热需求。高性能电动车往往使用多节电池并联,以降低单节电池承受的电流,减小热量产生,同时也预留了电池健康和寿命的余量。
- 电机驱动器:IGBT开关是驱动系统的核心,它们承载着高电压,但有额定电流限制。为了保持安全和可靠性,一般会留有余量。例如,蔚来采用双备份设计,通过增加IGBT的数量来提高系统性能,同时也意味着可能的性能提升空间。
- 电机:电机的功率和数量也影响着车辆性能。例如蔚来EP9和ES系列的电机设计,为车辆提供了一定的性能余地,但仍然受限于散热和过载条件。
- 传动系统:尽管电车的单速变速箱结构简单,但其耐用性和承受大扭矩的能力仍然是基础科学的体现。具体性能余量可能因制造商技术而异,但通常都有考虑维护车辆性能和寿命。
结论是,电动汽车的有刷ECU改造是可能的,且存在一定的性能提升空间,但这需要对车辆内部结构有深入理解并遵循制造商的限制。至于特斯拉Model3,同样可能具备此类可能性。不过,这并非普遍做法,而是基于车辆设计和制造商的策略。